2022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
来源:
分享:

2022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

为全面记载年度农业机械化发展实践、进展与成效,收集行业发展基础数据,分享发展规律与经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自2016年起组织编辑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7年来,受到了各方面的关心、关注和鼓励,知名度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独特品牌。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机行业努力克服疫情灾情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推广大豆玉米带状符合种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白皮书》延续往年体例,主体分为三部分内容,全文约3万余字。第一部分(发展综述)反映2022年主要发展成果、数据指标、行业活动;第二部分(新思路 新举措 新进展)从求新、求变、求发展的角度,收录和反映2022年行业的一些变化和动向。如: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农机购置补贴、农机试验鉴定、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南方水稻生产机械化等。第三部分(展望)探讨2023年及今后几年发展的趋势、思路和措施。

2022《白皮书》编写组参阅了大量行业公开发布的书籍、文件、重要会议讲稿、统计数据等资料,专心打磨、精益求精,突出特点特色,力求客观、准确反映行业的发展脉络、年度热点要点、有影响力的事件和取得的成就等,奋力打造成一本有史料价值的参考资料。

《中国农机化发展白皮书》是协会的一项公益性事业,是通过多方的努力完成的智库产品结晶,是服务行业、服务会员的途径。我们投入了相当的人力和财力,并为之坚持数年。《白皮书》得到了农机化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有关领导、专家和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也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前进动力。在此,我代表中国农机化协会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2《白皮书》将在中国农机化协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分章节陆续发布,欢迎大家关注阅览。

受水平、能力和时间所限,《2022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中一定有许多疏漏和错误,敬请界内同仁批评指正。

2023年3月18日   驻马店

新思路  新举措  新进展

1、十年农机化发展成就

2013年以来十年间,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提供了坚强的技术装备及服务体系支撑。

法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基础上,农业农村部和各地相继制定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基本涵盖农业机械研发、生产、应用、推广、服务等各个领域。2013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检查,同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通知》。同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商务部共同制定了《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快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各地也推出了一系列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举措。

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持续实施。201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部门累计共落实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725亿元(截至2020年底),补贴购置农机具2583万台套,受益农户达2006万户。2020年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达到27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农机具补贴范围进一步拓宽,基本涵盖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全程机械化生产所需的主要机具,补贴标准进一步优化调整。截至2020年底,各地已将自动饲喂、环境控制、废弃物处理等19个品目的畜禽生产机具纳入补贴范围,促进了畜禽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同时对各省份区域内保有量明显过多、技术相对落后的轮式拖拉机等机具品目或档次,降低其补贴标准;对重点区域内水稻插(抛)秧机、重型免耕播种机、玉米籽粒收获机等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所需机具,丘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急需机具以及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的补贴标准适当提高。此外,农机新产品补贴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全国。

农机总量合理增加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78亿千瓦,相较2012年增长5.17%。农业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农业机械的产品种类由主要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程延伸,从粮食作物向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拓展。在粮食作物生产方面,农业机械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在果蔬茶等经济作物生产方面,机械化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其中甜菜、棉花、蔬菜、茶叶作物收获机数量在2012年基础上达到数倍增长。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机械化率分别达到38.50%、33.50%,2021年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达到41.64%,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数量从2012年的1316.74万台增长至2021年的1571.99万台,增长19.38个百分点。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主要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升。202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03%,较2012年提高26.3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6个百分点。三大主粮作物生产机械化率进一步提高。同时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达56.30%,玉米收获机械化率达78.67%。在经济作物方面,油菜、马铃薯、花生、棉花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突破了50%,分别达到61.92%、50.76%、65.65%、87.25%。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以来,我国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全托管”“机农合一”“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农机作业服务领域逐步拓展到农业产业各个领域。截至2021年,全国农机服务组织共计19.34万个,相比2012年增加2.63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7.6万个,相比2012年增加4.16万个,年均增速4.46个百分点。农业作业服务收入快速增加,2021年达到4816.21亿元,相比2012年增加1140.29亿元,年均增速2.15个百分点,快于此前1.73个百分点的增速。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以来,在《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业机械装备”专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等政策支持下,智能农机装备专项的实施构建了自主的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及产品体系,取得了一批应用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大功率农用柴油机、动力负载换挡传动系、总线控制等核心技术支撑300马力级拖拉机产业化开发;基于液压无级变速传动系(CVT)等技术,成功研制出400马力拖拉机样机;对无人电动拖拉机、智能农业机械定制芯片、氢燃料电动拖拉机等前沿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突破了采棉机自动对行、在线测产、工况监控等关键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推进了国产采棉机产业化发展。

制造和流通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机工业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2012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亿元,跃升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截至2021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全国农机装备产业企业总数超过8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700家,能够生产14大类50个小类4000多种农机产品,满足国内90%的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机流通业态日益丰富,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

2021年11月29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召开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推进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进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此为起点,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紧密协同联动、强化沟通协调、加大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加快从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两端补齐当前农机装备短板弱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已进入部门联动、中央地方上下协同、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产业链互动的新阶段。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成立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和农业机械稳链强链工作。推动连续3年将加强农机装备研发列入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推动浙江、安徽、山东等省份相继出台支持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政策文件。开展浙江、湖南等重点省份专题调研,组织各省摸底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情况,形成了各省农机装备产业及产值上亿元农机生产企业的详尽数据库,推动各省建立了头部企业直接联系机制。推动将相关农机装备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2年版)》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农机装备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发展领域,引导各方资源及社会投资向农机装备精准用力。

强化研发攻关,加快短板机具实现突破。组织行业系统力量,坚持全产业、全环节梳理农机装备短板弱项,形成涵盖主要农作物、丘陵山区、设施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重要零部件等领域的短板机具需求清单。分批次组织农机企业和科研单位编制短板机具项目化实施方案,明确攻关目标、实施路径、潜在优势团队、资金测算等内容,为后续开展研发攻关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论证。聚焦大型大马力机械和丘陵山区小型小众机械“一大一小”两大短板,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省份推进农机装备研发攻关。一批标志性机具研制取得突破,如国产24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400马力级青饲料收获机已实现量产和产业化应用;6行打包采棉机、高速插秧机、10kg喂入量稻麦联合收获机国产品牌占有率持续提升;15度坡以下30—80马力丘陵山地拖拉机已完成多款样机试制,正开展小规模田间试验;油菜移栽机、再生稻收获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等机具基本成熟,已陆续应用于生产。

强化场景打造,积极拓展农机装备应用空间。积极推动“一大一小”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黑龙江农垦与潍柴雷沃共同建设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生产基地,浙江与贵州、云南两省协同推进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发展,切实为国产“一大一小”农机装备拓展市场空间。地方建设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应用熟化基地,打通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堵点,加速短板机具性能熟化和迭代应用。工信部、农业农村部遴选农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智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典型案例。积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将产业发展急需的农机具纳入补贴范围,通过新产品补贴试点方式,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再生稻收获机等短板机具加快推广应用。紧盯“一大一小”短板机具,以及急需部署农业生产一线的重点机具,积极推进标准大纲制修订,持续增强农机鉴定能力。

强化部省联动,营造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良好氛围。各省加强政策创设,全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浙江、安徽启动实施“机械强农”行动,推动建设优势产业集群,开展特色农机研发;贵州启动实施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攻坚三年行动,开展小型化、本地化农机研发改造;重庆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加快丘陵山地特色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重点研发攻关适应丘陵山地作业的中小型农机以及适应特色作物生产、特产养殖的高效专用农机。湖南与农业农村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智慧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链发展高地;江苏、河南、宁夏、天津也都相继出台农机装备补短板的文件和行动方案。江西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筹建南方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研究院。新疆建设兵团建立重点农机企业联系制度。国机集团成立现代农业装备战略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贯彻落实大食物观需要,以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农业装备支撑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加快破解“一大一小”农机装备卡点难点为重点,坚持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两端发力,着力突破核心技术,着力拓展应用场景,着力增强有效供给,着力优化产业生态,不断提升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水平。

3、农机购置补贴

2022年,各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农财两部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要求,稳定实施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益,不断提升政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在补贴政策的有力带动下,2022年预计全国农机总动力将超过11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72.8%左右,切实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装备支撑。2022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规模212亿元,支持324万户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各类农机具385万台(套),拉动社会投资超过1000亿元。

支持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持续强化对水稻插秧机、谷物收获机、玉米收获机等粮油生产作物机具支持力度,将80多个型号的油菜移栽机、窄履带水稻收获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收获机械列入补贴范围,支撑重要农产品生产布局战略性调整。生猪生产、奶牛、蜜蜂养殖所需的20多个品目机具已纳入补贴范围,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年使用补贴资金4.1亿元,支持21万个养殖场(户)购置机具22多万台(套),促进了生猪等重要农畜产品生产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推动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多个省份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在省级层面统筹科研、生产、销售、鉴定(认证、检测)、推广应用等方面资源力量,推动构建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大型专业科研院所支撑、重点农业生产企业(地区)参与、各创新主体相互协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联合体。深入开展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根据设施农业装备多以成套组合形式呈现的特点,加快推进成套设施装备补贴,山西、湖北、四川等省将蛋鸡养殖、油菜籽初加工、生猪养殖等成套设施装备列入补贴范围。

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通过补贴标准“有升有降”的组合措施,助推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性能作业机具占比实现稳步提升。19个省份提高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具、履带拖拉机等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机具、丘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急需机具以及智能、复式、高端产品补贴额测算比例,23个省份将轮式拖拉机的补贴额测算比例从25%降低至20%。农机产品认证机构开展拖拉机生产企业工厂条件审核,并将其作为“优机优补”前提条件,审核内容主要包括整机线等13类必备生产检验设备的运行情况等,6家企业已通过审核。

加速老旧机械淘汰升级。积极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将农机报废更新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督导内容,各地优先扶持粮食生产机具报废更新,加快老旧收获、插秧、植保、脱粒等机械淘汰升级。推动加快报废更新工作进度、扩大实施范围。2022年全国共申请报废更新老旧机具5.13万台,报废结算3.84万台,结算补贴资金3.1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报废结算机具数量与实际结算兑付资金提升明显,分别增长了26.4%、17.1%,申请结算比例显著提高,报废需求得到了更为充分的满足,受益农户数较上年增长25.4%。

大力提升政策实施便利度。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便利购机者提交补贴申请的通知》,进一步指导各地加快补贴申请应录尽录。大力推广使用手机APP等申请,全国60%以上的补贴申请通过手机APP方式录入,浙江、山东、新疆等省份使用率已近100%。22个省份实现补贴资金信息化申领、补贴机具二维码识别、补贴机具作业监测“三合一”,2022年已办理补贴机具4.4万台,涉及补贴资金11.7亿元,累计对11余万台机具实行实时作业监测,监测作业面积达5900多万亩次。

促进农机工业健康发展。近年来,补贴政策持续推进优机优补,提高补贴产品性能要求,让农民选好机用好机的同时,进一步助力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022年1-11月规模以上农机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803亿元,实现利润152亿元,总体保持稳定,同比增长2%。行业集中度提升较快,从前6品牌市场占有率看,大中拖由2021年的66.9%提升至2022年的74.9%,履带式谷物收获机由2021年的89.2%提升至2022年的93.1%,玉米收获机由2021年的84.7%提升至2022年的92.8%,行业普遍认为补贴政策调控精准,政策效益显著。

4、农机试验鉴定工作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是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实施的重要支撑保障。2022年,农机鉴定机构克服全国疫情多发的影响,积极作为,依法履行农机试验鉴定公益性职能,不断提升农机鉴定服务能力和服务效能。

有效保障鉴定服务供给。2022年,各农机鉴定机构按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8年第3号)等相关制度规定,以服务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支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为目标,大力推进生产急需、智能农业机械等农机鉴定有效供给,有效支撑农业机械化发展。2022年发放农机推广鉴定证书6570张,其中国家支持的农机推广鉴定证书1185张,各省农机推广鉴定证书5385张,有效推广鉴定证书达30057张;发放专项鉴定证书169张,有效专项鉴定证书达628张。有效试验鉴定证书依据270余个鉴定大纲开展,获证产品覆盖NY/T1640-2021《农业机械分类》标准中93%的产品大类,74%的产品小类和55%的产品品目,基本覆盖了购置与应用补贴产品品目范围和农业机械产品类别。田间作业监测、辅助驾驶系统等产品有效鉴定证书达200余张,加快智能农机的推广应用。

有效补充鉴定产品短板。围绕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为导向,2022年制修订推广鉴定大纲29项,其中修订推广鉴定大纲15项,制订推广鉴定大纲14项,产品推广鉴定大纲达291项,覆盖产品品目增加8个,占NY/T1640-2021《农业机械分类》标准品目的57%。其中支撑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制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大豆收获专用割台推广鉴定大纲;支撑油菜扩种,提升油菜种植机械化水平,修订油菜移栽机推广鉴定大纲,补充油菜扩种机具短板;加快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制订油沙豆收获机、设施轨道作业平台、食用菌接种机、茶叶发酵机和果蔬预冷设备 等产品推广鉴定大纲。2022年制修订专项鉴定大纲45项,专项鉴定大纲达 250余个,有效解决新产品鉴定难问题。

有效创新鉴定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化手段在鉴定工作中应用。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印发了《国家支持的农业机械推广鉴定换证远程检查工作规范(试行)》,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检查,确保疫情期间换证项目能够按时完成,鉴定证书有效期有效衔接。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等鉴定机构研制开发生产查定、可靠性在线监测系统、二维码用户调查和报告生成系统等信息系统,提高鉴定效率,提升鉴定规范性。不断创新鉴定工作机制,采取反季节鉴定、集中鉴定等工作方式,缩短鉴定周期、提高鉴定工作效率,加快先进适用机具的鉴定推广。

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农机鉴定采信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检测结果是农机鉴定制度改革的新举措,是利用社会资源提高鉴定工作能力的新手段,可缓解鉴定资源不足,有效提高鉴定供给服务能力。但由于社会检测机构追逐利益、工作质量难以保障,为有效控制采信检验检测结果质量,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先后印发了《关于做好农业机械推广鉴定采信检验检测结果工作的通知》和《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采信检验检测结果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采信检验检测结果的工作机制,科学规范采信检测结果。

有效推动排放标准升级。2022年12月1日起,所有生产、进口和销售的560kW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及其装用的柴油机应符合中国第四阶段排放标准要求(简称“国四”)。农机排放由“国三”升至“国四”,有利于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向绿色、高端的转型发展。为稳妥有序推进此项工作,有效衔接过渡,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于2022年4月发布《关于做好柴油机排放标准升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获证产品信息变更等相关工作的通知》,并就具体实施有关问题发布了答记者问。排放升级按照依法依规严格要求、方便企业、提高效率的原则,采取“企业依规自主变更+产品关键参数确认+机构加强监督抽查”的方法,对符合相关变化要求的国四农机产品开展信息变更、确认。以柴油机为动力的移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证书总量6000余张,涉及产品型号约2万个,最晚应在证书有效期满6个月前申请国四的变更。升级为国四的农机产品,产品型号后统一增加“(G4)”,在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中变更国四产品型号信息,纸质鉴定证书无需收回更换。目前已有1100余张鉴定证书的2000余个产品升级为国四,有效支撑绿色农机转型升级。

5、农机科研新进展、新突破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加快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提出启动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全国相继出台省级层面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方案,形成农机装备补短板“一盘棋”。

农机科研项目稳步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2022年度安排项目24项,中央财政经费支持共计3.23亿元,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布局中占比58.62%,常规项目、揭榜挂帅和省部联动项目共15项,青年科学家项目9项,重点围绕农业专业智能芯片、设施环境作物生命信息传感器、大田作物生长模型与智能决策、农情信息监测、农机新型动力系统、丘陵山地通用动力机械、肥药精准施用部件等16个智能化技术装备研发方向开展攻关,全国共102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农机企业参与实施。国家相关研发专项中设置的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究课题相继启动,集中开展丘陵山区专用动力装备、黏重土壤播种装备、高效移栽装备、粮油及经济作物收获装备等机具研发。农业农村部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系统梳理农机整机装备、重要零部件、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锁定300多个短板,项目化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作业水平。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农机装备研发支持力度,农业农村部分别在黑龙江、浙江启动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推广应用的“一大一小”先导区建设;财政部选取浙江、湖南、吉林和新疆等地区,每省安排2亿元资金开展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江苏全面实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和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两大行动”;山东将“丘陵山区适用智能作业装备研发与应用”等6个项目列入2022年第一批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经费支持约1.2亿;广东省投入3亿元加快补齐水稻机械化烘干短板;重庆将亟需的无人驾驶轻型履带拖拉机、水稻无人育种播插秧装置、山地玉米收割机、薯类作业装备、蔬菜移栽机器人、榨菜(青菜头)联合收割机等8种重点农机装备,分批面向全国“揭榜挂帅”研发;河南启动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

农业装备与技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首个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以无人农机为最终产品形态,提出灵巧整机架构、通用数字底盘、新型动力系统、融合感知和信息采集系统、一体化作业机具、新型能源系统等九大前沿和关键技术。《全球工程前沿2022》在北京发布,“农业自主作业机器人”“作物无人化智慧栽培技术”“生态智能池塘养殖技术”入选农业领域开发前沿Top10。农业农村部公布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集成与推广”“池塘高效生态养殖装备技术集成与应用”等获得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农机领域共11个项目荣获2022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其中,江苏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分别牵头的“设施园艺智能化装备技术及应用”“拖拉机动力系统关键共性试验技术及标准”获得一等奖。国内首款240马力CVT智能拖拉机雷沃P7000成功交付,大马力重型智能拖拉机在动力系统、无级变速传动系统、液压电控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国内首台套收获机械粮损测试验证平台成功研发,填补了收获机械粮损机械化检测行业空白。成功研制低损高效油菜联合收获机,作业效率达到6-7亩/小时,是人工收获的50倍。国内首台适用于丘陵山区水田作业的折腰加前轮偏转复合转向拖拉机研发成功。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可实现甘蓝高效低损联合收获的作业装备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甘蓝收获技术装备的空白。国内油茶果采收机完成中试,向产业化阶段迈入。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不断取得新突破。“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和“棉花采摘及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入选“2022年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玉米密植高产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水稻钵苗育秧移栽机械化技术”“高地隙自走式玉米去雄机”“露地蔬菜全程减人工智能化技术”“电驱气力式玉米大豆单粒精量播种机”“油菜毯状苗联合移栽机”“双通道全喂入式再生稻收获机”“3ZSC-190W型无人驾驶水稻中耕除草机”“蔬菜多功能复式移栽机”9项成果入选“2022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本实现了玉米不减产或少减产、增加100公斤左右大豆的目标,带状间作实收测产大豆最高亩产达到165公斤;新疆有7000余台采棉机投入棉花采收作业,跨地方、兵团棉区参与棉花采收的采棉机1300余台,棉花机采率突破80%,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4%。“油菜毯状苗联合移栽技术”以2280万元转让给国机重工集团常林有限公司,创农机领域科技成果转让金额新高。

农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部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岗位科学家进行了优化调整,遴选出首席科学家4位、岗位科学家130多位,其中涉及农机岗位6个,分别是马铃薯体系的智能化管理与精准作业、棉花体系的田间管理机械化、蚕桑体系的桑树生产管理机械化、茶叶体系的加工机械化、大宗蔬菜体系的收获机械化、香蕉体系的果园生产机械化。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神农英才”计划,围绕智慧农业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聚焦“高精尖缺”,遴选首批“神农英才”计划共有49名农业科技领军人才、202名青年科技人才入选,其中农机领域多位科学家入选。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其中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带领的农业工程教师团队和石河子大学陈学庚院士带领的现代农业装备团队成功入选。

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等政策,提出将生物育种、农林智能装备相关学科专业纳入有关专项计划支持范围,在智慧农业领域设置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等,农机装备领域学科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了115项“十四五”优先发展领域,“高效农机装备设计与理论”首次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单独列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稳步推进,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2个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实验室完成重组。农业农村部遴选出80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其中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东南丘陵山地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等11个农业工程相关的包括其中。农业农村部新增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北方)、黄淮海大豆科研基地、特色油料作物(油茶)科研基地、繁育种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西北中药材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高原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等6个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实施“智机科技行动”,集聚全院农机装备领域10个研究所20多个科研团队力量,以农机装备补短板、攻核心、强智能为目标,聚焦高效智能绿色农机科技攻关、农机科企科产协同创新、农机创新平台提升等重点攻关任务。中国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推出国内首部以农业机械现代化为主题的大型科技纪录片《挑起我们的金扁担》,以中国农业机械化为主题,从主粮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水果蔬菜、自主研发五个不同方面展开,讲述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变国人生活的故事,回答了未来中国“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

6、农机工业与农机市场

2022年,受能源危机、原材料涨价、危机全球的粮食安全等复杂环境影响,我国农机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农机细分市场兴衰两重天。一方面一些市场在各种利好因素拉动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调查显示,耕整地机具市场前3季度累计销售各种耕整地机械70.57万台,同比增长13.66%。实现销售额27.39亿元,同比大幅度增长42.81%。自走式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累计销售3.5万余台,同比大幅度增长50%以上。棉花采摘机、花生收获机、畜牧机械、青饲料收获机、谷物烘干机等市场同比增幅也在10%以上,大中拖也出现稳步增长的势头。一些属于更新高峰期引发的周期性增长,譬如耕整地机械、谷物烘干机、畜牧机械等市场。一些属于国三升国四的拉动,譬如大中拖市场;一些则疫情引发的区域市场的骤然增长,譬如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市场。

另一方面,一些市场受疫情、水灾等自然灾害、因退补导致的区域市场大幅度滑坡、周期性下滑等因素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包括播种机、水稻插秧机在内的种植机械市场受年初疫情影响较大,出现10%以上的滑坡;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获机、玉米收获机(包括茎穗兼收玉米收获机)、饲料收获机受用户收益下降、疫情、自然灾害影响,出现较大滑坡。

出口结构优化升级。随着我国农机产品技术、性价比飞跃式发展,农机大型高端市场长期被国际农机巨头垄断的状况正悄然生变。伴随着无级变速器技术的突破,推出了无级变速拖拉机、半喂入收获机等大型高端产品。伴随着采头技术的突破,钵施然、铁建、东风、沃得、天鹅股份等一批国产采棉机品牌崛起,成为中国市场主流。

我国农机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我国农机的巨大进步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020年我国农机出口就是继德国、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出口国。出口农机品质和结构均发生变化。前8个月,我国农机出口额前10大目的地国家中,有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其中出口美国的金额达到17.9亿美元,占比18.48%,位列全部出口目的地国的第一位。出口结构也发生变化,大型化趋势明显。拖拉机由原来中小型为主到现在的大型巨大增长,如180以上马力段拖拉机,出口额虽然只有0.24亿元,占比不过4.81%,但同比增长高达203.15%,与之同时发生的还有50马力以下机型同比出现大幅度滑坡,意味着我国农机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

竞争加剧,集中度提高。市场集中度突出表现在市场规模较大且较为成熟的传统市场。以进入补贴目录的大中拖和三大粮食收获机为例,可看到集中度之高,且不断增长的现状。在260家进入农机补贴的大中拖品牌中,销量前6的品牌占比高达74.92%,较之去年同期上扬8.04%;55家自走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生产企业中,销量前5大品牌占比更是高达88.89%,同比上扬5.28%;42家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获机中,销量前6的品牌,占比93.11%,同比上扬3.96%;97家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销量前6大品牌占比也达到了92.8%,同比上扬8.12%。

我国传统农机市场集中度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原材料涨价,弱化价格在竞争中的优势。大品牌规模优势凸显,抵御价格上涨的能力更强,受此影响相对较小。相反,小品牌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多年积累形成的价格优势减弱,市场占比逐年下降。二是补贴政策的不断完善。譬如补贴政策中K值的引入,市场竞争秩序好转,大品牌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三是用户结构变化。随着农机专业用户的崛起,终端用户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尤其是农服组织、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专业用户的蓬勃发展,农机消费的价值理念有所改变,其中品牌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四是产品品质差距逐渐拉开,大品牌的品质优势凸显。五是随着大型高端智能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大品牌的“智能制造”能力表现的更加突出,核心竞争力优势成为抢占市场的锐器。

大型化、高端智能化与碎片化。随着我国农机化快速推进,农机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农机产品的功能日益丰富,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及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向高精密度、高品质、个性化定制的方向发展。随着生产工艺难度不断增加,对智能制造装备需求不断加大。农机产品快速迭代,市场需求呈现出大型化、高端智能化和碎片化趋势愈发强劲。

大型化、高端化趋势愈发强劲,表现在拖拉机、收获机、耕整地机具、畜牧机械、种植机械等各个细分市场。如拖拉机市场,100马力以上机型同比大幅度攀升34.77%,高于大中拖平均增幅20.1%;再如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市场,喂入量进入9公斤时代,同比增长13倍之多。随着土地流转和托管、保护性耕作以及补贴等政策的持续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快速发展,大型化趋势越来越凸显。

需求碎片化是2022年农机市场表现出来的又一突出特征,这种现象与我国农机市场转移息息相关。表现为粮食作物向经济类作物机械化拓展;食作物耕种收环节向全程机械化推进;种植业机械化向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延伸;平原地区机械化向丘陵山区机械化进军;中低端农机低质量作业向大型、高端、智能农机的高质量作业转变。正是以上的种种变化,直接推动包括经济类作物机械、养殖与设施农业机械以及丘陵山区机械在内的小众市场的崛起,而小众市场表现在需求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市场容量小、碎片化。

新能源农机进入发展“风口”。国内农机传统市场趋于饱和进入存量竞争,大型高端化、智能化、电动化悄然已至。与新能源关联密切的电动化,成为农机行业的热点话题。

我国新能源农机并不是新概念,早已进入实践阶段。回溯我国新能源农机的发展实践,新能源农机问世并不比汽车晚,早于2016年,山西卓里集团有限公司等26个企业已经生产出丘陵山区小型电动农机,果园电动农机和收获电动农机等5大类共71个电动农机新产品。经过专家评审,共有21个企业54种产品进入了山西省奖补名录,可以批量生产并且投入使用。我国大型企业早就开始关注新能源农机的发展,调查显示,我国有几十家新能源农机制造商,均已形成生产能力。中国一拖2022年7月推出的220马力油电混合动力拖拉机,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预示着国产拖拉机电动时代的到来。

疫情成为2022年农机市场的重要变量。新冠疫情反复延宕,散点爆发。延续几十年的国际农机展因之停办,众多企业一年一度的商务年会因之改为线上。

疫情对物流影响较大。一是对制造端的影响。因物流迟滞,导致零部件供应迟滞,不少企业无法正常组织生产。如春播前后,受疫情影响,许多播种机、插秧机生产企业零部件供应不及时,无法组织生产,成为市场大幅度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对经销端的影响。因疫情,产品无法顺畅送达终端,导致经销商无法正常组织货源,无货可买,或供应延迟,错过销售季节。三是对终端市场的影响。疫情直接影响一些用户无法正常出门购机,令本就惨淡的市场雪上加霜。综合各种因素,估计疫情因素或拉低全年农机市场4%-5%。

疫情不仅对市场需求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导致市场需求变轨。譬如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因为疫情管控原因,导致跨区作业受到较大阻碍,一些区域出现无机可用的情况,进而导致跨区作业机械资源的重新配置,成为拉动市场需求大幅度增长30%以上的直接原因,安徽市场表现的尤为突出。

7、大豆玉米复合种植

2022年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下简称“复合种植”)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第一年,农机系统和行业认真落实落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配套农机装备保障各项工作,努力确保种得好、管得住、收得上,为完成复合种植年度目标任务和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机械化支撑。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作套种,能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年际间地内轮作,在同一地块实现大豆玉米和谐共生、一季双收,可有效解决玉米、大豆争地问题。一般玉米带种植2-4行、大豆带种植2-6行,通过调控作物的株行距,实现玉米与当地清种密度基本相当、大豆达到当地清种密度的70%以上。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播种机械化作业难度大,协同施肥和病虫草害防控机具、技术不足,收获作业难度大,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融合农机农艺实现高产稳产与绿色高效,提高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水平逐渐成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的关键。

2022年,复合种植推广面积1600余万亩,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得到较大规模示范推广应用,全国试验区平均数据显示,与常规玉米生产作业比较:通过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基本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水分、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化肥用量降低5%以上,光能利用率3%以上;利用生物多样性、分带轮作和小株距密植降低病虫草害发生,农药施药量降低5%以上,用药次数减少。亩节本增效199元/亩左右。

针对复合种植面临的装备不足、经验偏少和机具应用难题,农机管理部门组织推进配套机具供给,强化实用高效机械化技术应用,加强基层人员和实施主体培训。

坚持造改结合,强化机具保障。加强专用机具的生产调度和供应对接,指导在用机具改造,确保有适宜机具可用。农机化总站开展复合种植专用机具研发生产和机械化技术应用调研、适用机具筛选,掌握专用机具研制情况。针对专用机具保有量少、购置成本高等问题,制定发布配套机具调整改造指引,编辑发布播种机、收获机调整改造视频实例4项,累计观看超16万次。组建承担省、实施县与重点生产企业机具保障对接工作群,统计分析关键机具缺口,联系重点企业做好装备生产流通,持续推进实施主体与企业间的对接保供。各省开展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机实地验证,复合种植相关机具补贴额测算比例提高到35%,对农户购置适用复合种植的机具优先补贴、应补尽补,加快补贴资金兑付进度。

坚持点面结合,强化技术指导。一方面制定发布技术规范,另一方面加强现场指导,确保种植主体掌握技术要领。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农机化司发布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套机具应用指引》,部农机化总站 和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制定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减损收获技术指导意见》。针对机收环节小型兼用机具保有量少等问题,发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获机具备选目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收作业模式典型案例》,提出机械化收获解决方案。“春耕”“三夏”“三秋”关键农时,超过20人次的专家深入基层生产一线,开展机械化技术实地指导服务。

制定专用播种机实地验证方案,西南、西北、黄淮海地区开展专用机具评价,有力支撑新型专用机具纳入补贴试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推广鉴定大纲的编制,推进了专用机具鉴定检测。各省农机推广机构开展复合种植机械化试验示范,对比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机具配套、不同技术模式,探索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生产企业推进机具研制改进,提高作业质量,解决应用问题。

线上线下结合,强化宣传培训。积极克服疫情影响,采用实地演示、在线展示、视频直播等方式提供全方位的机具、技术宣传培训,提高种植主体的技术应用水平。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设立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专栏”,累计编发信息200余条。在春耕播种、植保田管、秋季收获关键时期,线上线下举办专题培训以及中国农机推广“田间日”,展示适用机具,讲解核心技术,线上培训观摩人数超800万人次。

建立了保障有力的供给渠道,基本解决了无机可用的问题。通过现有机具改装、专用机具研制、鉴定验证遴选、补贴政策支撑等方式加强各环节机具保障,打通生产与应用的机具供需对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投入复合种植种管收机具13.6万台,其中一体化专用播种机部分重点企业生产销售已超过3000台,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

构建了较为全面的技术体系,逐步解决了无技可学的问题。6个种管收各环节机械化技术指引的制定,基本形成了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解决了播种质量低、植保防漂移难、机收损失高等问题。据各地实施主体反映,复合种植机具应用指引、减损收获指导意见等技术规范好用,切实解决了实际难题。

构建了协调高效的推广模式,合力解决了无人可教的问题。部农机化总站引领省、市、县、乡四级农机推广机构,调动行业协会等“一主多元”市场推广力量,创新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方式。各地建立推广人员与实施主体一对一指导服务机制,实现关键技术最后一公里落地。

构建了合作共赢的工作机制,初步解决了无好机用的问题。加强产学研推用各方密切合作,发挥各自技术优势,一同推进机具改进提档。河北农哈哈、山东巨明、潍柴雷沃等重点企业推动专用收获机具研发,种管收专用机具持续研发完善,一体化专用播种机基本成熟,双系统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已基本定型,双系统一体化专用联合收获机已投入作业演示,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等智能设备加快应用。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户在思想上还有顾虑,购置专用机具意愿不强。2022年是推广的第一年,不少种植主体持观望态度,不愿过多投入,购置专用机具意愿不强。利用现用机具改造也能基本满足要求,但改造不到位容易降低作业质量。丘陵山地宜机程度不高,适宜的配套机具缺乏。部分省份复合种植区域主要在丘陵山地,地块小、坡地多,原先净作模式下就以小农户人工作业为主,实现机械化作业难度较大。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模式还需完善,农机农艺融合不足。一方面大豆玉米农艺要求差异较大,部分地区适宜品种筛选不足,影响复合种植专用机具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种植模式特点也会影响机具应用。

8、水稻生产机械化

2022年水稻机耕率、机收率预计将稳定于较高水平,呈现非趋势性微小波动;机种率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预计超过2%,将首次超过60%,拉动综合机械化率将延续稳步增长的态势,预计增幅接近1个百分点。

国家双季稻支持政策利好。据国家统计局公告, 2022年早稻播种面积7132.6万亩,比上年增加31.5万亩,增长0.4%;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42亿亩,比上年减少706.6万亩,下降1.6%。但国家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早籼稻较上年增0.02元/斤,中晚籼稻较上年增0.01元/斤,并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多措并举稳定双季稻生产,农民生产热情高涨,农业机械化技术受到高度关注。

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南方水稻机种补短板,进一步提升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扎实做好南方水稻机械化种植推进工作的通知》,农业机械化总站配套发布早稻育插秧、南方双季稻抢收抢种等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各重点省份积极响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典型样本创建、技术指导服务、试验验证、大比武、田间日等活动,形成了浓厚的推进氛围,推动了关键技术的普及应用。

再生稻是指头季水稻收获后,利用桩上存活的休眠芽,采取一定栽培管理措施使之萌发为再生蘖,进而抽穗、开花结实,再收获一季水稻的种植模式。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省工节本、增产增效、再生季品质好的优点,适宜种植区域为我国南方稻区种植一季稻热量有余、种植双季稻热量又不足的地区及双季稻区只适宜种植一季中稻的地区,目前我国南方再生稻现有推广面积已超过1500万亩,潜在推广面积在5000—8000万亩。

《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再生稻 促进水稻生产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提出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发展到3000万亩左右目标,再生稻头季机收碾压率高、损失率大是制约因素之一。目前,再生稻低碾压收获技术与装备加快研制应用。从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在湖南省开展的再生稻收获机综合测评结果来看,重点企业4个机型产品平均直行碾压率为25.30%,与常规水稻收获机相比降低了47%,较好地解决了再生稻机收碾压问题,并纳入了农业机械购置与应用补贴新产品试点范围,形成了机械化解决方案,持续扩大应用。

科学规划有序发展,与双季稻区错开。南方稻区水稻种植面积3.5亿亩,从温光水热资源来看,大部分地区适于发展再生稻,从目前再生稻的产量水平分析,再生稻两季平均产量难以达到双季稻的产量水平(两季800kg/亩),但从温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目前双季稻主产区不适宜推广再生稻,双季稻产区承担水稻保面积、保产量的重要使命。

再生稻有别于常规稻,再生稻种植技术要求高,再生季产量潜力不易实现,水肥管理措施复杂,受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大,产量稳定性差。解决相对复杂农艺再生稻的机械化生产需求,更应强化农艺农机的协同配合。

研发兼用型收获机,提高收获机利用率。专用再生稻收获机型使用率低、性价比不高,研发既能收获再生稻又能收获常规水稻的机型,实现常规收获机难以实现的功能,满足再生稻及周边区域早稻、一季中稻、晚稻兼收的需求,提高收获机利用率。建议在原有收获机基础上,筛选窄履带、接地比压小、整机重量较轻的轻型履带机型,通过更换再生稻收获机专用割台,实现低喂入量摘穗式收获、保持合理留茬高度及秸秆归行铺放的功能,更换专用割台农户购置成本低,又能兼顾常规水稻收获,农户更易接受,也更便于推广。

研发机型需兼顾平原坝区与丘陵山区的不同需求。目前,双季稻主产省区推广再生稻的适宜地区是种植双季稻温光资源不足,种植一季稻温光资源富裕的地区,这些区域主要是丘陵地区。研发机具应充分考虑丘陵地区特点,适应小田块灵活调头、爬坡越埂能力强、收获期水田黏重、通过性要求高等特点。可优先发展适用平原坝区大田块的再生稻收获机,先易后难,解决主要问题和矛盾,再针对丘陵地区小田块作业需求,研发适需实用的机型。

坚持“为机育秧”理念,解决水稻育秧短板问题。目前,南方近3.5亿亩水稻还没有广泛推广插秧机、抛秧机,机具本身没有太大问题,症结主要在于集中育秧没有跟上,缺少适合机械使用的秧苗。集中育秧是典型的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环节,下一步将强化“为机育秧”的理念,重点推进区域性育秧中心建设,加快补上机插机抛短板。

因地制宜选择水稻移栽技术,解决种植模式多样的问题。水稻机械化栽植环节技术丰富、模式多样,目前有机插秧、机直播及机浅栽三种主流方式,衍生出毯苗、钵毯苗、有序抛秧、钵苗摆栽、长秧龄、穴直播、无人机飞播等多种技术模式。要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根据本区域农艺特点、种植习惯科学选定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比如湖南、广东抛秧技术推广得好,农户对抛秧的田间管理技术已经熟悉,改用机械有序抛秧的话农民很容易接受,可因势利导推广有序抛秧技术;江西和重庆有钵毯苗试验示范基础,贵州省主推钵苗摆栽技术等。

推广水田保护性耕整地机具,解决水田泥脚加深的难题。随着轮式拖拉机马力不断增大,对水田犁底层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水田泥脚深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在边角转弯处形成了部分深坑,对后续插秧、植保、收获等环节机械化作业影响很大。而且长期使用旋耕机械,也造成耕层变浅、田块板结,保水保肥能力变差,影响作物产量。下一步,要推广水田深翻技术,进行18—25cm的深度翻耕加上秸秆深埋还田,同时推广自走式履带旋耕机作业或三角履带拖拉机配套相关机具作业,为水稻种植提供优良的条件,有利于秧苗快速健康生长。

9、丘陵山区机械化

丘陵山区作为我国第二大农业生产主要的区域,分布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0%,粮食产量约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全国低20个百分点。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造成了地块细碎、高地不平,机械化水平比平低,生产成本高的不利局面,随着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老龄化困境加剧,作业条件不好的丘陵地存在撂荒的风险,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迫在眉睫。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 “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等文件,提出了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思路和举措,确定了“以地适机”和“以机适地”两条腿走路的总方针。

“以地适机”也称之为土地宜机化改造,以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地为代表,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使其更加适合农业机械作业。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以机适地”通过提供农机装备供应,解决部分地区机械化作业问题。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为代表,鼓励企业生产适用机器设备,满足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需要。丘陵山区农机生产企业一般规模小、资金少、知名度低,很少在网络媒体上做宣传,造成供需对接信息不对称,出现了“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丘陵山区适用农业机械遴选推荐活动。遴选出了308个型号的产品,涵盖了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生产的耕、种、管、收及初加工等环节的中小型农业机械产品。

当前,我国面临着农村老龄化加剧,农业劳动力不足,农机装备缺乏的局面,如何解决丘陵山区农机化,保障粮食安全,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要培育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实现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扶持和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购买和使用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在农业生产托管、环节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

要加大农机装备供应,提升智能化水平。各地应因地制宜,提出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的需求目录和需求量,引导科研院所和农机生产企业加快农机具的研发力度。重点发展智能化程度高、适应性强、复式多功能作业的中小型机械及成套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丘陵山区“无机可用”的难题。

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地形、地貌的特点,分区域、分作物,因地制宜提出丘陵山区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倾斜,鼓励适宜地区种植农业。利用测绘装备技术,查找被撂荒、占用、非法改变使用性质的土地,要强制还田,保障农田面积的供应。

10、农机智能化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智能农机装备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促进发展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2022年,新冠疫情对农业生产、农机服务行业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智能农机、无人化农场、智慧农业依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农机行业发展的前沿领域,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农机领域的发展正迎来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变革。

在国家政策方面,国家领导人和相关政策持续支持智能农机发展和应用。2022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农机装备作出重要指示“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进一步做好智能农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2022年1月5日,《“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对外发布,指出“十四五”时期大力推动机械化与农艺制度、智能信息技术、农业经营方式、农田建设相融合相适应,引领推动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强调“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大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完善农机性能评价机制,推进补贴机具有进有出、优机优补,推广大型复合智能农机”。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部署了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提出“建设一批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推进无人农场试点,通过远程控制、半自动控制或自主控制,实现农场作业全过程的智能化、无人化”“重点推进适用各种作业环境的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推动农机农艺和信息技术集成研究与系统示范”。

在技术产品方面。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智能农机装备和农机信息化技术产品应用速度加快。在国家精准农业应用项目和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三合一”的推动下,中国一拖、潍柴雷沃、江苏沃得等全国农机企业在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上全部前装北斗定位终端,全年农机北斗定位终端装机量超过27万台。随着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行与农机作业量挂钩的兑付方式,在优机优补政策驱动下,农机北斗终端将实现从“米级”到“亚米级”的跨越,将进一步提升农机定位终端的应用量。农机自动导航设备经过几年发展,基本完成市场培育,更多生产企业进入行业,快速推动市场增加,加之价格下调释放了大量需求,农机自动导航设备销量大涨,随着销售价格的降低,农机自动导航设备正在向中原地区普及,特别是作业规模比较大的地区和用户。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公示数据显示,实现补贴销量79671台,远高于前几年的水平。山东省将200马力以上通过工厂条件审核前装辅助驾驶系统的国四排放四轮驱动拖拉机列入补贴范围,这是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首次支持农机自动导航设备前装应用,将推进新增农机智能化升级。北大荒农垦集团将200马力及以上四轮驱动无级变速拖拉机列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机具范围,并将智能化系统作为重要指标,将加速推动智能化与农机整机的深度融合。另外,各级政府部门依托本地区农机发展特点,依托各类示范推广项目开展智能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农业环境监测、温室大棚控制、激光平地、卫星平地、变量播种 (施肥)、变量喷雾控制、联合收割机智能测控、圆捆机自动打捆控制、水肥一体化等其它农机智能装备也在规模经营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开展广泛的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在无人化农场方面。科技部部署启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小麦全程无人化生产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和“玉米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技术装备创制”聚焦小麦、玉米两大主粮作物全程无人化作业技术装备突破。农机无人化作业、无人农场建设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多个无人农场示范项目在全国陆续实施,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一拖、潍柴雷沃、碧桂园、中科原动力、上海联适等国内单位研制的无人驾驶农机在全国各地开展示范应用,探索“无人化”农机装备田间应用技术方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我国发布了首个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路线图是在我国连续四年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的基础上,由农机、车辆、电子信息等多个技术领域的120多名专家历时两年编制而成的。路线图立足以无人农机为最终产品形态,提出灵巧整机架构、通用数字底盘、新型动力系统、融合感知和信息采集系统、一体化作业机具、新型能源系统等九大前沿和关键技术。

在无人化农场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无人化农场效果评价得到很大的关注。江苏举办首届水稻机收“无人化”作业比武竞赛活动,本次竞赛活动是在江苏省省级层面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无人化”作业比武竞赛,有来自全省13个市及省农垦共计20支队伍参加,这在全国也尚属首次,为江苏乃至全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提供经验、模式,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无人化”。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提出农业全程无人化作业试验六环评价体系即围绕和未来农业紧密相关的劳动力(人和工具)、生产资料(数据)、质量、效率、成本、环境六个关键要素建立智能农机的功能和性能评价体系,推动智能农机立足上述六个要素进行设计、生产、使用和服务,从而形成综合的智能农机赋能能力,实现农业生产提质、降本、增效的目标。

在智能农机装备和农机信息化标准化方面。为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提出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框架,明确列出农机信息化标准主要是规范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包括信息化装备要求、机械化信息化融合管理要求、机械化信息化融合作业服务要求、农机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等标准。智能农机装备和农机信息化标准加速研制,占比逐渐提升。农业行业标准《农机北斗作业监测终端技术规范》正式获批立项,这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团体标准再次转化为行业标准。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团体标准发布的40项团体标准中,智能农机装备和农机信息化标准共23项,占比超过50%。

11、农机手服务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加剧,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机手作为农业机械的操作者,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元素。2022年,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支持指导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正式成立农机手分会,提出“为农机使用者代言”的服务宗旨,致力于打通沟通壁垒,搭建农机行业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交流渠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突破固有思维,将“为农机使用者”服务作为协会发展新的目标。

农机手分会自成立后,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在重要农时发出致作业农机手的一封信,向广大机手提出安全生产倡议,做好个人健康防护,规范作业服务,提高机收质量。同时,安排专人值班,公布联系电话,通过微信群以及来信来电等形式,及时掌握机手诉求,收集汇总机手意见,对机手反映较多的问题及时进行解释说明,并向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反馈,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三夏”期间还自筹资金,购买防疫爱心包,在北京、河北、安徽、河南4个省份向机手免费发放。

通过微信工作群,组织开展“机手小课堂”活动,以短视频分享交流的方式,在机手之间组织机收减损技术讨论,征集减损做法,分享经验,发布节粮减损技术指导视频,受到机手欢迎。

拓展农机手视野,组织机手赴企业参观培训,近百人机手、维修工和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赴山东潍柴雷沃集团参观学习,探索农机生产者、销售者与使用者三者之间合作互利的服务方式,受到参与者广泛好评。

为深入了解当前“谁在种地”问题,列支专项资金,启动《种植业劳动力结构调研》项目,召开农机手联络工作研讨会,向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等省有关单位传达分析和识别农机手现状相关工作要求,部署启动调研项目。并在秋收期间克服疫情困难,先后赴北京市平谷区、顺义区等多个村镇开展调研,对当地基本情况、劳动力结构、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事服务组织以及目前制约当地农机化发展的困难和瓶颈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

截至目前,农机手分会自主发展在册会员外,还通过各省农机化协会等组织联系农机手,分会成员涉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陕西、吉林、黑龙江10个省份,初步探索建立起农机手服务网络,2023年协会将继续加强力量,扩大服务范围,与更多省份农机部门、企业联合,组织开展参观考察、学习培训等活动。

展  望

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指出,要协同推进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加快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扩大短缺品种生产,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努力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在农机试验鉴定方面,2022年10月11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机鉴定工作提能力、优服务、保供给,有力支撑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是加快农机试验鉴定大纲制订。要适应新阶段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对照《农业机械分类标准》(NY/T1640-2021),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梳理农机鉴定大纲的缺项、弱项,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评价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加快制修订工作,补齐短板弱项。到2025年底,实现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所需机械的鉴定大纲全覆盖,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等领域生产所需机械的鉴定大纲基本健全。

二是增强鉴定供给服务能力。各鉴定机构要争取经费支持、加强能力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坚持依法依规、公正公开、突出重点、务实高效,加快建立健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信息互通、协调发展、能力完备的全国“一盘棋”农机鉴定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大数据库,推动全国农机鉴定信息互联互通。围绕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强化部省之间、省际之间农机鉴定机构协调配合,研究合作鉴定的措施和方式,积极开展合作互助,加快扩展提升农机鉴定服务能力。围绕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的短板弱项,以及急需部署农业生产一线的重点机具鉴定需求增强农机鉴定有效供给。

三是提升鉴定工作规范化水平。持续强化农机鉴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鉴定人员技术能力;加强对农机鉴定工作的监督管理。各农机鉴定机构要完善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过程管理,严控鉴定工作程序,加大对采信社会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结果审查力度,加强鉴定信息公开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加大获证产品证后监督力度,严厉查处与证书信息不一致等违规行为,维护好农机鉴定工作的权威性。

农机补贴政策持续优化,推动农机市场高质高效运行。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5亿元已提前下达。补贴政策将通过工厂条件审核、优机优补、农机应用补贴试点、补贴三合一全面实施、监管力度持续强化等多措并举,进一步彰显政策引领方向,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补贴监管力度将持续升级。近几年,大部分低质低价、大马拉小车产品逐步退出市场,行业环境得到了有效净化。2023年国四切换后,农机补贴监管力度将持续升级,促进行业向“智能、环保、舒适、高效”等方向快速升级,进一步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出口市场增幅或收窄。全球贸易政策环境日趋恶化,外贸风险增加。国际市场波动,技术性贸易措施频出、进口国外汇不足;新兴市场的货币贬值,汇率波动,汇率剪刀差导致资金损失等,也严重影响了农机的出口。随着制造成本的进一步上升、原材料涨价、环保成本增加、财务成本加重、产能过剩,利润空间压缩,致使农机出口产品行平均利润水平降低。我国农机企业针对市场进行研发的投入不足,技术、工艺和制造能力创新与突破缓慢,国内农机品牌资源聚焦不够,产品同质化严重, 难以形成我国农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保护存缺,导致各单元在技术研发投入上积极性不高。世界经济放缓,外部需求减弱。近年全球农机市场尤其是东盟、欧洲市场持续低迷,对中国农机企业外销的影响明显。东盟是中国农机的主销市场,连续几年,粮食价格回落明显,农民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中国农机在东盟的销售。政策性因素和要素成本上升影响,出口成本快速上升,增加了出口的难度。

2023年农机市场下行压力巨大,传统市场或下滑,新兴市场依然有较强的韧性。多数经销商并不看好2023年的市场。据调研显示,在1300多家典型经销商中,九成以上的经销商判断2023年的市场会下降或持平。其中,64.89%的经销商预测2023年市场会下降;20.06%的选项投给了“持平”;只有15.05%的经销商较为乐观,把“增长”作为预期

大中拖市场下行压力巨大。2022年因国四切换影响,部分用户提前购买国三机,部分经销商国三机库存高企,市场需求被提前透支。国四产品购机价格的上升、使用成本的增加,对油品品质要求更高,加之用户对国四产品缺乏了解,以及包括操作、维修、保养等诸多方面使用的难度提高,必然会出现市场观望心理,一定时间内将抑制市场需求的正常释放。单台补贴下降已经是近年补贴政策的基本走向,对市场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受排放升级、补贴政策调整及监管加强等,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主要头部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将从以往价格竞争逐步转化为企业实力的综合竞争。由于国四各马力段成本增加的差异以及技术路线的不同,产品需求结构也将发生变化,比如部分70马力、180马力需求或将回归至50马力、150-160马力。

播种机市场经过多年的高位运行,市场趋于饱和,刚性需求下降。播种机市场正处于成熟期,随着播种机械化水平提高,市场增量已接近天花板。尤其是东北免耕播种机市场,近几年在保护性耕种政策和补贴政策双重动力拉动下,增势强劲,市场饱和度明显提高。市场驱动力也由刚性转向更新,从更新周期规律看,今年播种机市场正处于更新低谷期。2023年或出现下滑。

三大粮食作物收获机或出现“两降一升”的特点。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市场在经历了2022年59.38%的大幅度增长后形成的“高地”,预计2023年出现市场下滑。与之情况相似的还有玉米收获机,去年同比稳健增长12.39%,2023年下降的概率也很大;履带式收获机在经历了去年较大幅度滑坡后,今年有望止跌回稳,出现小幅增长。青饲料收获机市场预计2023年出现滑坡。预计未来几年,薯类收获机市场前景向好。产品结构将继续沿着大型化方向加速,但基于我国薯类种植区域的广泛性,决定了适合丘陵山区且富有个性化的小型产品依然有较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从市场竞争看,竞争锁定产品品质,品牌影响力两大因素。

2023年,全国示范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000万亩,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加快推进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为持续增大示范推广面积做好机械化支撑保障。要分析比较技术和效益,在坚持高产种植模式前提下,探索农机农艺的平衡点,分区域形成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快专用机具鉴定检测,编制相关标准,持续引导生产企业改进熟化专用机具。

在市场需求带动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国产农机具在技术升级、制造技术、质量控制、工业设计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绩,初步改变了进口农机长期垄断高端市场的局面,多数机型及部分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制造取得一定进展,出现了若干新兴的龙头企业。当前,两个关系行业长远发展的研发方向分别是:一是农用柴油发动机高压共轨喷射技术、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技术、农机装备液压系统技术等核心技术;二是将农业机械与人工智能、北斗卫星导航、电力等清洁能源动力系统等方向相集成。当前,已有部分企业与科研单位联手尝试突破技术难题,自主集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取得更多自主研发成果。

农机服务主体有望更加职业化。农机化发展涉及农机、农艺、农地、农人四要素的有机协调发展问题。当前,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小的生产规模和机械化大生产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矛盾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二是在解决装备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机操作队伍。伴随未来高端智能农机的研发应用与作业服务的展开,对熟练掌握农机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后  记

2022《白皮书》编写组参阅了大量行业公开发布的书籍、文件、重要会议讲稿、统计数据等资料,专心打磨、精益求精,突出特点特色,力求客观、准确反映行业的发展脉络、年度热点要点、有影响力的事件和取得的成就等,奋力打造成一本有史料价值的参考资料。

《中国农机化发展白皮书》是协会的一项公益性事业,是通过多方的努力完成的智库产品结晶,是服务行业、服务会员的途径。我们投入了相当的人力和财力,并为之坚持数年。《白皮书》得到了农机化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有关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也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前进动力。在此,衷心感谢编写组、各领导、专家的帮助。

2022《白皮书》将在中国农机化协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分章节陆续发布,欢迎大家关注阅览。

受水平、能力和时间所限,《2022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中一定有许多疏漏和错误,敬请界内同仁批评指正。

编写组组长:刘宪

副组长:王天辰

统  稿:谢静

成  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王祎娜   李英杰    李雪玲    张华光    张进龙   武广伟

林  立     赵  莹     耿楷敏    夏  明     徐  峰    桑春晓

曹光乔    常  春     谢  静

发布日期:2023-08-15 15:44:18 提交人:王京宇 责任编辑:王京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