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
来源:
分享:

2021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

《中国农机化发展白皮书》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打造的年度智库产品,是服务行业和会员的传统产品。《白皮书》自2016年发布以来,从特有的专业视角出发,汇聚各方面专业人士的观点和论述,对了解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受到了行业关注和认可。历年《白皮书》都会在全国春季农机展平台进行发布,受疫情影响,2022年春展取消,今年首次尝试线上如期发布。虽然发布形式有所变化,但是《白皮书》内容依然精彩丰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承前启后之年。这一年,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一步彰显,农机正由部分品种生产的局部需求转变为种养加全链条的需求,由非刚性需求转变为刚性需求。这一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持续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

2021年《白皮书》真实客观记载了年度重点、热点事件。编写组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分析数据和有关资料,研究我国农机化发展规律,总结发展经验。希望通过白皮书为农机行业从业者提供一定有史料价值的资料,帮助大家通观全局,掌握行业脉动。

2021年《白皮书》的体例与往年保持一致,分为:前言、综述、新思路 新举措 新进展、展望和后记。前言对白皮书编写的目的和用途做了说明。综述主要反映了2021年主要行业活动、发展成果、数据指标等内容。新思路 新举措 新进展、展望较前几年更突出特色,增加了节粮减损、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工业与市场、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农机参与抗灾减灾等内容。展望部分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思路和方向。

在此,衷心感谢《白皮书》编写组成员的努力和付出;农机化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以及农机化协会所属分支机构的行业领导和专家鼎力支持和大力帮助。

2021年《白皮书》全文3万余字,将陆续在协会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上进行连载和推送欢迎大家关注和阅读。受时间所限,《白皮书》中存在一定疏漏和错误,敬请界内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综  述

已经过去的2021年是会被历史铭记的一年,是全球经济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幅度衰退以来复苏和反弹的一年,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沉着应对,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双双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机械化在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中的作用进一步彰显,得到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态势。

宏观大势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在新冠疫情中经受住了经济、金融、治理等全方位考验,继续保持了稳定恢复的态势,也体现出了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核心优势,未来科技创新的引领将促进中国经济更为稳定协调的发展。

2021年,国际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受到冲击,中国疫情防控的显著成效持续巩固,国内疫情形势逐渐向好,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客观分析,我国积极采取“双循环”应对措施:一方面强调主要依靠“内循环”维持增长动力,另一方面发展以我为主的“外循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农业装备制造业和农机销售、推广使用,以“内循环”为主,保持平稳发展,略有增长的态势。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突破110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突破了1.2万美元。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250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经济增速为8.1%,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一、二、三、四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18.3%、7.9%、4.9%、4.0%。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达到了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02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2021年,货物进出口顺差比上年扩大20.4%,达到进出口量稳质升的要求。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达到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要求。

2021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比上年增加1336万吨,增长2.0%。其中,夏粮产量14596万吨,增长2.2%;早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秋粮产量50888万吨,增长1.9%。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1284万吨,增长0.5%;小麦产量13695万吨,增长2.0%;玉米产量27255万吨,增长4.6%;大豆产量1640万吨,下降16.4%。我国粮食安全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2021年,创新动能有效增强,工业制造业较快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延续了“十三五”以来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态势;研发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15.6%,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6.09%,比上年提高了0.08个百分点。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高于GDP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高于全部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农机工业稳中有增。

2021年,我国“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截止年末,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其中企业40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0%、9.8%、10.2%、8.9%,可以说是比翼齐飞。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增长。2021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6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4.5%。

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分别比上年名义增长9.6%、11.0%、10.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0,比上年缩小0.06。基本消费品产销稳定增长。2021年,规模以上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8%,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民生投入继续加大。2021年,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7%,其中教育、卫生投资分别增长11.7%、24.5%。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报告:2021年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达到十年来最高水平。2021年全年,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平均为131.2点,比2020年上升27.2%,达到自2012年以来的年度最高平均值。2021年,玉米和小麦价格分别比2020年平均水平高出44.1%和31.3%,主要因为需求强劲且供应趋紧,主要小麦出口国的情况尤其如此。稻米是2021年价格下跌的唯一主要谷物,报价平均比2020年水平低4.0%。2021年全年粮农组织植物油价格指数平均为164.8点,比2020年上升65.8%,创年度历史新高。

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在全球大环境下,粮食安全受到持续关注。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向提高粮食国际竞争力提升,这是新时期对粮食安全的新要求。

2021年,各地层层落实粮食生产责任,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两年增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粮食单产稳步提升,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8公斤,增长1.2%。分季节看,夏粮、早稻、秋粮均实现增产。其中,夏粮产量2919亿斤,比上年增加62亿斤,增长2.2%;早稻产量560亿斤,增加14亿斤,增长2.7%;秋粮产量10178亿斤,增加191亿斤,增长1.9%。分品种看,稻谷、小麦、玉米增产,大豆减产。2021年,全国谷物产量12655亿斤,比上年增加320亿斤,增长2.6%。其中,稻谷产量4257亿斤,增加20亿斤,增长0.5%;小麦产量2739亿斤,增加54亿斤,增长2.0%;玉米产量5451亿斤,增加238亿斤,增长4.6%。全国薯类产量609亿斤,比上年增加11亿斤,增长1.9%。主要受播种面积下降影响,全国豆类产量393亿斤,比上年减少64亿斤,下降14.1%。其中,大豆产量328亿斤,减少64亿斤,下降16.4%。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的33项衔接政策全部出台,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支撑保障不断强化,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全国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550元,同比增加1810元、增长16.9%。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1561亿元,其中50%以上用于支持产业发展,产业帮扶由到户到人向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发展转变。新增发放小额信贷752.6亿元,支持180万脱贫户和防返贫监测户发展产业。帮助3145万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同比增加126万人、增长4.2%。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出台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3.5万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社区)实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的全覆盖,258.2万套搬迁户安置住房全部完成不动产登记,帮助有劳动力的241.6万搬迁脱贫家庭就业403.5万人,实现每户一人以上就业。

2021年12月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这七个方面的政策导向,贯穿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明确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着力点,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要路径。会议提出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成绩来之不易。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议强调,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和蔬菜有效供给。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妥善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行业发展

2021年,在内循环政策的支持下,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力度进一步加强,国际粮价持续走高,大宗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资、农具的需求也水涨船高,我国农机市场呈现先抑后扬的趋势,整体情况好于往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农业机械累计出口金额约4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6%,其中拖拉机约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3%;累计进口金额约46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0.2%,其中收获机械17.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0.3%,拖拉机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4%。

202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提高1个百分点,水稻机械种植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超过58%;新创建了144个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三大主粮机械化水平再创新高。畜牧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提升1—2个百分点,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农机装备支撑卡点破冰,农机作业服务提质扩面,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190亿元资金,各地加快推进政策实施,做优管理服务细节,扶持179万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机具209万台(套),其中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等机械超过26万台(套)。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扩面增量,报废旧机数量和受益农户数量是上年的3倍。扎实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面积达7200万亩,较上年增加2500万亩。实施农机深松整地补助,作业面积超过1亿亩。推动落实14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灾区排涝、抢收、播前整地等重点环节农机服务。

2021年,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大力遴选和培养农机生产及使用一线“土专家”的部署要求,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遴选及建立各级名录等工作,部省协作共同推出1000多名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启动了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农机化实用人才进一步壮大。

2021年,节粮减损已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全国各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毫不放松抓紧粮食生产的决策部署,将机收减损作为粮食生产机械化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成效卓著,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挽回100亿斤损失。9月2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将机收减损作为粮食生产机械化主要工作常抓不懈的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季节一个季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紧粮食生产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紧紧围绕收获机械、机手操作保持良好技术状态这两个关键要素,紧盯三大主粮作物和“三夏”“双抢”“三秋”等重要农时,落实落细农机管理服务措施,全方位提升粮食收获质量。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方案》提出,要强化农业生产环节节约减损。推进农业节约用种,完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突出高产高效、多抗广适、低损收获的品种特性,加快选育节种宜机品种;减少田间地头损耗,着力推进粮食精细收获,强化农机、农艺、品种集成配套,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要大力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强化粮食生产技术支撑,推动气吸排种、低损喂入、高效清选、作业监测等播种收获环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进储运减损关键技术提质升级,发展安全低温高效节能储粮智能化技术。提升粮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水平,发展全谷物原料质量稳定控制、食用品质改良、活性保持等技术,开发营养保全型全谷物食品。

2021年,新疆积极调整优化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将粮棉生产、制种育种等现代农业领域急需的机具装备纳入补贴。自治区财政资金1450万元用于三行打包采棉机累加补贴,推动棉花采收装备实现迭代升级。2021年,全区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71亿元,截至目前已兑付10.17亿元,兑付率95%。新疆85%的县(市、区)实施了农机报废补贴,报废机具8872台,实施报废补助资金2843万元。2021年,新疆棉花生产优势继续巩固,棉花种植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品种结构持续优化,预计全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机采率达80%,较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

2021年,《“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印发,明确了新时期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目标举措。《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农机具配置结构趋于合理,农机作业条件显著改善,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机装备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效果,农机对农业绿色发展支撑明显增强,机械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进一步融合,农业机械化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农机数据安全和农机安全生产进一步强化;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棉油糖主产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以上;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更加稳固,农机服务总收入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化进入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时期。

2021年11月29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京联合召开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推进会议。会议提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机装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竞争力和装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智能农机装备发展提质加速。但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短板弱项,部分农作物播种收获机械、畜牧水产智能化绿色化装备、高端智能农机等机具装备差距较大,大马力机械还不够强,适应南方丘陵山区的小型机械相对缺乏。各省各部门要围绕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系统梳理农机装备短板弱项清单,明确重点攻关的整机产品、关键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组织“产学研用推”各方优质资源协同攻关,力争每年部署一批、突破一批、推广一批。推动农田农艺品种与农机相适应相匹配,把改地改路宜机作为农田建设的重要方向,推进种植模式、作物品种宜机化,拓展农机应用场景。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在主产区支持建设一批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引导农机服务主体优化布局,扩大覆盖范围,加强农机防灾救灾能力建设。发挥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突出稳产保供和支持自主创新,支持短板机具优先开展专项鉴定,加大补贴力度,加快资金兑付进度。加强优质企业培育,强化农机自主创新成果与知识产权保护,抓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加大对不合格产品和假冒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优化市场环境。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发挥各自优势,努力为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和农机使用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认真安排部署,组织协会全体员工加强学习,促进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研究制定了《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唐仁健部长在农业农村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观看2021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制宣讲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学习“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宣讲报告会视频,参观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永远跟党走”中央和国家机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摄影展;组织参观“让党中央放心 让人民群众满意——新时代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成就巡礼展”;组织干部职工赴香山革命纪念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瞻仰双清别墅、来青轩等革命旧址;组织参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专题报告、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报告会、“弘扬焦裕禄精神”宣讲报告会暨“焦裕禄精神进部委”专场活动视频报告会等活动;协会主要领导接受访谈,发表《学党史 忆发展——农机化发展百年回望》专题文章,重温建党百年历史,回望百年农机化发展。总结历史经验,讲经历,谈心得体会,学习先辈精神,对协会工作提出新要求,要求大家感悟历史,坚定信心,为更好服务农机化发展集聚力量。

2021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和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组织开展节粮减损相关活动,组织“陕、鄂、湘、桂、豫五省区农机手安全劳动大竞赛”。参赛省区结合竞赛开展机收减损活动,并同时开展节粮减损实地调研活动,引导农机手提高操作水平,提升作业质量。协会秘书处在麦收季节,深入农机合作社,走进田间地头,在顺义区开展了小麦田间损失测试工作。通过汇总分析各地机械收获过程中产生损失的构成和原因,形成专题报告《中国农机化协会机收减损实测调研活动有关情况报告》上报农机化司。分别于5月、9月、11月召开节粮减损技术及相关标准研讨会,自筹项目经费,启动三大粮食作物机械收获操作技术规程等团体标准,召集有关单位及专家成立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标准起草小组,针对各主粮作物机收环节的作业制定标准,引导农机手提高作业质量,为实现三大粮食作物机械收获作业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提供技术支持。

2021年,协会面向行业广泛征集团体标准立项项目,经申报、审查,第一批审查立项团体标准33项,第二批审查立项团体标准10项,全年累计立项团体标准43项,审议审查标准32项,公开征求标准意见38项,发布标准17项。涉及内容涵盖机械作业规范、畜牧养殖场成套设备、设施农业等领域。

2021年,行业三大协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不忘公益初心组织为受灾地区捐赠排涝设备。2021年7月,河南等部分省市发生强降雨,由于农田和设施大棚排水不及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内涝,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在部农机化司指导下,三大协会共同出资100多万,购买460多台套的排涝设备捐赠给河南部分受灾地区,缓解农田排涝的压力。捐赠活动得到了部农机化司和河南省农业农村厅高度称赞。同时,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在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开辟《雨后农业机械防灾减损专栏》,邀请行业专家支招献计,指导农机用户做好雨后机具维护,做好补救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2021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文选(2019-2020)》正式发布。《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文选》是中国农机化协会持续发力打造的一款智库产品,为行业提供研究参考。《农业机械化研究文选(2019-2020)》收录了2019-202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等行业内公开发表的有观点和思想深度的原创文章70篇,并在2021年10月国际农机展上公开发布,受到了行业内的持续关注。

当今世界,数字经济已经进入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谁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谁就掌握了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感知系统、云计算与云服务、大数据、智慧与智能,成为研究数字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时代特征。只有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农业农村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实问题,才能赢得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未来。

2021年发展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正在进入机械化主导阶段,农机正由部分品种生产的局部需求转变为种养加全链条的需求,由非刚性需求转变为刚性需求。必须深刻认识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把握好“十四五〞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实现全程导向、绿色引领、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合力推动,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新思路  新举措  新进展

1、农业装备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开发智能大马力拖拉机、精量(免耕)播种机、喷杆喷雾机、开沟施肥机、高效联合收割机、果蔬采收机、甘蔗收获机、采棉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发展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高效专用农机。推动先进加工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研发绿色智能养殖饲喂、环控、采集、粪污利用等装备。研发造林种草等机械装备。此外还提出:要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要推广大田作物精准播种、精准施肥施药、精准收获,推动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智能化应用;要实施东北地区1.4亿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要创建300个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300个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推进农机深松整地和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这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装备对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为农机行业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对加快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罕见直接对农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意味着农机工作已得到中央层面高度重视。这将极大鼓舞各地有关部门增强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断促进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京联合召开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推进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农业生产需求,着眼全产业链强化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加快补齐短板弱项;要系统梳理农机装备短板弱项清单,明确重点攻关的整机产品、关键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组织“产学研用推”各方优质资源协同攻关,力争每年部署一批、突破一批、推广一批;推动农田农艺品种与农机相适应相匹配,把改地改路宜机作为农田建设的重要方向,推进种植模式、作物品种宜机化,拓展农机应用场景;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机防灾救灾能力建设;发挥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强优质企业培育,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好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更好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又要发挥好市场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精准有效投向短板机具研发,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2、推进节粮减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各环节的粮食损失浪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算,我国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率约12%,三大主粮作物的机收损失平均约3%,相比消费环节的7.3%损失浪费率要低不少。

近年来我国收获机械产品标准损失率指标值日趋严格,2017年修订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技术条件》(JB∕T 5117-2017),水稻收获机损失率合格指标从原来的3.0%提高到2.8%,小麦收获机为1.2%;2020年发布的《玉米收获机械》(GB/T 21962-2020),果穗收获机总损失率合格指标从4%提高到3.5%,籽粒直收损失率合格指标从5%提高到4%。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批示精神,2021年农业农村部将机收减损作为机械化生产的重中之重,狠抓机收减损工作,“三夏”“双抢”“三秋”期间,组织“大督导”加强技术指导;开展“大宣传”提高减损意识;开展“大比武”提升操作技能;组织“大调度”保障机具供应;推进“大托管”缩短作业周期。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召开粮食机收减损专题座谈会;将节粮减损纳入五省区农机手劳动安全竞赛评比项目;在北京、陕西、甘肃等地开展机收减损实地检测;多次召开节粮减损技术及标准研讨会;设立机收减损专栏,宣传节粮减损有关政策措施及活动。各农机部门多措并举、有力有序推进机收减损工作,提高了机收质量,机收减损挽回100亿斤粮食,相当于增加1200万亩无形耕地。

从实测结果看,减损潜力依然较大。从全产业链看,机收损失约为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的1/4,占比较大。从平均指标看,黄淮海40个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现场实测结果,加权平均损失率为0.9%,普通地块机收损失率在2%以内。早稻机收损失率平原区平均为2.7%,丘陵区为3.5%。从具体指标看,“三夏”抽查显示,机收损失率在1.2%以上的占24.4%。部分地区机收损失率离作业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与人工收获10%左右的损失率相比,机收损失已有很大下降,但是还存在质量不高、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减损还有较大潜力。

尽管目前我国主粮作物机械化收获减损能力逐步提高,但是机收环节损失受灾害天气、品种栽培、田块条件、机手操作、机具质量、农户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减损还有很长路要走。

一是气象灾害影响。突发气象灾害造成粮食作物倒伏、土地泥泞、成熟期变化等情况是影响机收损失率的重要因素。二是作业条件影响。适收期选择不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农户为尽快土地腾茬或省去晾晒和烘干,没有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损耗。丘陵山区“小散偏”地块条件差,田块不规整、田埂多、转弯多,造成机收难度大、效率低,损失率也随之增加。三是机具性能影响。国产机器出厂时减损性能比较好,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机具整体性能比外国机器下降要快,特别是维修保养不及时不到位,严重影响收获质量。机手追求高效率,导致国内收获机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收割机效率上,对减损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操作水平影响。部分收割机企业不重视对使用者的培训,新机手技能不过关,特别是对粮食过度成熟、雨天收获、倒伏泥泞等环境作业技术不掌握。部分机手为提高收益,作业服务时速度较快,超出正常作业速度,损失率有所增加。五是农艺条件影响。我国粮食作物农艺、栽培、品种存在多样性,导致收割机难以标准化应用,普适性差。一方面是栽培技术不宜机。种植品种比较杂,有的农民不知哪个品种好,为降低风险每个品种都种一点,但对收获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是品种不宜机。黄淮海玉米品种后期脱水慢,在玉米含水量高时籽粒收获,可能出现籽粒破碎或暗伤。

3、农机补贴实施

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多年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改革创新,带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有效支撑了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施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21年预计全国农机总动力将达到10.7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超过73%,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畜牧、水产、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预计分别达到37%、 33%、43%、41%。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于3月12日印发了《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6月3日印发了《2021-2023年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中央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一览表》,对新一轮政策实施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各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以稳定实施和最大限度发挥效益为主线,着力稳重点、扩范围、优服务、强监管、提效能,持续提升政策实施精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在支持重点上突出稳产保供,在补贴资质上突出农机科技自主创新,在补贴标准上“因机制宜”“有升有降”,在管理服务上更加便民高效,在监督管理上更加有力有效。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全国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申请额度达191.6亿元,已超全年190亿元预算规模,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91.4万台(套),受益农民160万户、农业生产经营组织5万个。从具体工作举措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效保障粮食、生猪等主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全国补贴的机具种类范围由2018—2020年的15大类42个小类153个品目调整扩展为15大类44个小类172个品目,基本涵盖了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以及生猪等重要畜禽产品全程机械化生产所需的主要机具装备。截至11月30日,各地补贴购置拖拉机、水稻插秧机、谷物收获机、玉米收获机近43万台,使用补贴资金132亿元,资金占比近70%,并支持江西、湖北、北大荒农垦集团对水稻育秧中心进行补贴,为全年粮食丰收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撑。指导各地将生猪生产、奶牛、蜜蜂养殖所需的27个品目机具纳入补贴范围,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年使用补贴资金3亿元,支持10万个养殖场(户)购置机具11万台(套),促进了生猪等重要农畜产品生产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二是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因素作为补贴资金分配的重要测算因素,尽最大限度满足脱贫地区的补贴资金需求。优先将脱贫地区特别是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需要的机具品目列入全国补贴范围,包括食用菌生产、果业发展、茶叶生产以及薯类、瓜果菜蔬和莲子、板栗、辣椒等特色产品生产初加工等方面的品目,不断满足脱贫地区农民群众的购机需求。选取丘陵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急需机具,将补贴额测算比例提高至35%,进一步缓解当地农民群众的购机筹资压力。继续在西藏和新疆南疆五地州(含南疆垦区)开展差别化农机购置补贴试点,支持提高补贴标准。

三是大力支持农机科技创新。围绕加快农机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明确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农机科技创新,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支持各省将通过农机专项鉴定的创新产品列入补贴范围,已有辣椒除柄机等30种创新产品纳入了补贴范围。组织实施新一轮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支持8个省级实施单位的16个种成套设施装备实现了购置补贴。指导各省选择部分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将其补贴额测算比例提至35%。支持北大荒农垦集团先行开展北斗产品“优机优补”试点,以深化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四是持续优化政策实施管理。围绕政策稳定实施、补贴机具投档、补贴资金申领与兑付等事关农民和农机生产企业切身利益事项,实现了一系列便民利企具体举措。全面运用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自主投档平台,实行常年受理,方便企业随时便捷投档。全面实行农机购置补贴申请办理服务系统常年连续开放,推广使用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手机APP等信息化技术,方便购机者随时在线提交补贴申请、应录尽录。全面实行补贴受益信息、资金使用进度实时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全面推行补贴申请审核和资金兑付限时办理,进一步缩短办理时限,将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时间由3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将公示时间由20天缩短至5个工作日,将财政部门兑付时间由3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让农民尽快享受政策实惠。

4、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

2020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4.51亿亩,总产量2.12亿吨,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分别为98.35%、56.30%、93.73%,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稳步推进,新技术新装备不断应用,全程机械化生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加凸显。

在机械化耕整地方面,秸秆还田埋茬技术、与插秧机配套的主动压茬平整地技术、卫星及激光平地技术、水稻秸秆离田综合利用技术为水稻种植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整地条件。在适宜区域加快推进深耕深翻秸秆还田,对于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深度和均匀度、减少耕作层土壤秸秆比例、恢复提升耕地地力、促进后茬作物壮苗早发和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履带水田拖拉机应用日趋增多,有效降低接地压力,稳定和保护犁底层,提高了水田通过性和作业效能。

在机械化种植方面,各主产省均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路线,如湖南省主推机械化有序抛秧,江西省主推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广东省主推无人机飞播等技术。为补齐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种植短板,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农业农村部农业机化总站在江西南昌开展了南方双季稻区8种水稻机械化栽植技术模式对比试验和水稻机插秧技术综合测评等活动,经专家研讨,机械化移栽是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发展方向。育秧流水线和秧盘规格不统一是水稻移栽技术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机械化田间管理方面,高地隙喷杆植保机、植保无人飞机成为主流技术。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得到一定推广,仍存在肥料结块易堵、秸秆量大影响施肥深度等问题,缺乏缓控释肥的问题还有待突破。

在机械化收获方面,要加强适合于倒伏水稻收割机械和再生稻收割机械的改进与应用,促进水稻机收减损与稻米品质提升。南方稻区再生稻种植面积突破800万亩。再生稻省种、省工、省水,减肥、减药,成本低,效益好,是典型的绿色高效水稻种植模式,有可能会替代一部分的双季稻生产。但配套机具的缺乏成为再生稻生产和推广的主要制约瓶颈。

当前,水稻生产种植者对优质丰产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秸秆全量还田高效腐熟技术、耐低温早栽早发技术、大苗壮秧培育及移栽技术、钵苗有序抛栽技术、轻简型精量直播技术、再生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化肥深施及一次性施肥技术、机械除草技术、覆膜压草增温保墒技术、低损失低破碎收获技术、低温烘干及食味耐久储藏技术、辅助驾驶及智能化作业等技术提出需求,预示着今后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农机装备研发上逐步要解决生产端的需求。

目前,东北地区玉米耕种收机械化率普遍在90%以上,个别省份、个别环节甚至达到了95~100%。西北地区黄河中上游灌区、河西走廊地区、新疆等地区广泛种植玉米。2020年新疆玉米种植面积1051.05千公顷,产量928.43万吨,预计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8%,其中机耕、机播达到10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甘肃省河西走廊及黄河中上游灌区玉米种植面积330千公顷左右,产量290万吨左右,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6%,其中机耕100%、机播达到80%、机收达到75%,其中制种玉米及山区半山区机械化水平限制了玉米的整体机械化水平。黄淮海地区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装备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耕整地综合措施得以应用,耕整地质量不断改善。过去长期单一旋耕整地方式导致的土壤“耕层浅、犁底层厚”以及玉米“不耐旱、不抗涝、不抗倒”等问题得到缓解,对改善土壤质量和作物增产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翻耕、深松、松耙组合等耕整地设备已相对成熟。二是精量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播种质量有一定提升。三是田间管理为全程机械化的短板环节,作物生长中后期的中耕除草、施药追肥机具进地难,作业效率和质量偏低。飞防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作物生长期田间作业机具进地难的问题,且在节水、作业效率和作业成本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优势。但植保无人机仍存在承载不足、续航能力弱、药液漂移、喷施不均匀、环境影响大、作业时间受限等问题。四是玉米机收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联合收割机的大型化、多功能、智能化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以果穗收获为主,籽粒直收占比不足5%。玉米低破碎籽粒机械化直收近年来获得进展。

2021年小麦播种面积22911千公顷(34367万亩),比2020年增加200.2千公顷(300.4万亩),增长0.9%。2021年小麦产量13434万吨(2687亿斤),比2020年增加258.9万吨(51.8亿斤),增长2.0%。2021年小麦单产5863.4公斤/公顷(390.9公斤/亩),比2020年增加62.3公斤/公顷(4.2公斤/亩),增长1.1%。

2020年小麦机耕率99.93%,较2019年增加0.12%;小麦机播率93.24%,较2019年增加1.42%;小麦机收率97.49%,较2019年增加1.20%;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7.19%,较2019年增加了0.83%,为三大主粮作物中综合机械化率最高。

在耕作机具方面,创制联合耕整地机具,提升少免耕耕整技术,研发耕整地装备耕深监控系统是小麦耕作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播种机具方面,融合了GNSS、图像识别、电控排种等技术,实现了自动导航、精量排种、精准投种等功能,正向无人化、智能化及复式作业的方向发展。在田间管理机具方面,无人机植保喷药技术相关作业参数得到精准把控,运用无人机图像识别技术的小麦病害检测及生长信息检测取得了较大发展;麦田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与装备取得新发展。在收获与加工机具方面,小麦联合收获技术发展以全喂入式型为主,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技术发展缓慢。我国轮式小麦联合收割机主要以横轴流为主导,不断向大功率升级。但横轴流技术受到整机结构的限制,难以满足大型联合收割机喂入量的提升,因此各联合收割机企业开始侧重于纵轴流大型联合收割机的研发,国产产品已经开始销售12kg/s喂入量产品。产品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切流滚筒加横轴流滚简脱粒分离技术,切流滚筒加纵轴流单或双滚筒脱粒分离技术,单独的纵轴流滚筒脱粒分离技术等技术平台。

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基本种植规模在720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9500万吨以上。马铃薯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重庆、宁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其中以北方甘肃省与山东省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马铃薯四大主产区中,北方一季作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40%,中原二季作区种植面积约占14%;西南一二季混作区种植面积约占41%,南方冬作区种植面积约占5%。

现阶段,我国马铃薯机械化整体技术水平低下,各环节相关装备不齐全。除耕整地环节机械化率相对较高外,播种、收获等作业环节机械化率还远低于小麦、水稻。2021年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50%以上,较2020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机耕、机播、机收机械化率分别为78%、31%、32%左右。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产业集中度、生产规模化程度较高,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如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新疆、河北等机械化率都达到80%以上;宁夏、甘肃、青海机械化率都超过50%,机播、机收率35%左右。中原二季作区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约73.8%,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为90%、64%、60%,此区域大部分机械化发展较快,但部分地区机播、机收率还很低,不到10%。西南一二季混作区机械化发展慢,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约27%,机耕率约60%,机播、机收率分别约为3%、6%。南方冬作区机械化发展较慢,机械化率约为42%,机耕率约88%,机播、机收率分别约为8.4%、17%。

国内生产马铃薯机具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品系列化、专业化程度持续强化,大、中、小型马铃薯生产机械并齐发展,技术装备配套水平和产品结构档次逐步提升,国产中小型机械的机型增多,机械质量和作业效率有了突破性提高。进入农机购置补贴系统马铃薯生产机具生产企业和机型不断增加,机具总量不断增长。

在种植机械的研究应用方面,国内已有多种技术先进的马铃薯种植机产品,在播种精度控制技术、仿形侧深施肥技术、减阻开沟技术、覆膜播种技术、种薯机械化播种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田间管理机械化方面,节水灌水技术和植保施药得到广泛应用,技术装备性能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有效支撑了覆膜保墒种植技术,低压管灌、大型喷灌、移动式灌溉、卷盘式喷灌以及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作用发挥,成为马铃薯生产技术的重要保障,在促进增产、保障品质、稳定产业发展等方面作用重大;在机械化收获方面,采用了自动随行导向和限深挖掘技术,有效降低挖掘阻力和动力消耗,多级分选和两级除茎排杂设置,有效提高了土薯分离效果。马铃薯捡拾机、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研发成效显著,大中型马铃薯捡拾机、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发展快,有各种设计创新,机型丰富,部分已经投入生产和应用,中小型也取得新突破新成果,样机进入了试验改进阶段。

2021年度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约1.41亿亩,总产量约1800万吨,分别较2020年减少约4.7%和8.2%。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为东北地区轮作试点种植玉米享受轮作补贴、玉米生产者补贴上涨及玉米市场价格的高位运行。北方春大豆区2021年种植面积9058万亩,约占全国64.2%,其中黑龙江省的种植面积约7010万亩,内蒙古自治区约1498万亩。黄淮海夏大豆种植面积基本维持稳定,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0%。其中安徽省约950万亩,河南省560万亩,江苏省287万亩。南方产区的大豆生产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种植零散,面积较小,如广东省大豆的种植面积为48万亩左右。

目前我国大豆生产在耕整地和播种作业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据不完全调查统计,2021年全国大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87.8%,其中机耕水平预计超过91.0%,机播水平预计超过88.5%,机收水平预计达到82.9%。

北方春大豆产区不同省份、不同地区机械化水平有所不同。东北春大豆主产区主要采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大垄高台栽培技术),该技术增加了种植密度,增产效果显著,并且便于大型机械作业,提高了耕翻、播种机械化水平。东北地区整体机收水平达95%以上,农垦系统国营大型农场,主要采用国外大型联合收获机收获,机收水平接近100%;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主要采用国外、国产大中型联合收获机收获,机收水平达98%以上;小规模分散种植的农户主要采用国产中小型联合收获机收获,机收水平达95%以上,少数地区仍采用分段收获方式,机收水平达90%以上。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2021年黄淮海大豆主产区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75%。在机播环节,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多采用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播种,在小麦秸秆切碎还田后,直接进行精量播种;分散种植农户大多选择小麦或玉米播种机调整参数后进行大豆播种。该产区大豆机收水平逐年提升,2021年整体机收水平预计达80%,但损失率和破碎率仍较高。主要以国产和合资品牌稻麦联合收获机调整作业参数进行收获,少数新型经营主体以专用大中型联合收获机收获。

南方大豆产区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大豆播种作业多采用简易条播机经过改装进行,用种量大、播种不均匀、缺苗现象严重,还未形成独立、完整、成熟的适合南方地区的大豆播种技术模式。该产区机械化收获有一定提升,大豆机收水平总体在60%左右。主要以国产履带式稻麦收获机和间套作专用小型收获机收获为主,但南方丘陵、山地地区收获机存在转移难、作业适应性差等问题,多数地区很难利用现有的收获机作业。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解决玉米大豆争地矛盾,有效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总产量的新农艺技术。但不同区域玉米大豆间作比例、带宽配置不尽相同,对配套机具的研发推广和普适性带来挑战,全程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该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关键。该技术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已成熟应用,基本实现了整地、播种、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但主要以中小型机械为主,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5、农机科研新进展、新突破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提出推动气吸排种、低损喂入、高效清选、作业监测等播种收获环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研发与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模式配套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加强对倒伏等受灾作物收获机械的研发,引导企业开展粮食高效低损收获机械攻关,研发移动式烘干设备等。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农业科技基础研究,聚焦种子、农机装备等加快研发创新。《“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将农业机械列入突破农业农村关键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明确要突破核心技术及零部件、创制薄弱环节农机装备、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快设施化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应用,同时要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启动实施农机装备短板弱项研发专项,建设国家级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农机化薄弱环节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建设不同作物不同产区“研产推用”四位一体全程机械化示范应用基地。

农机科研项目稳步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2021年度安排项目6项,中央财政经费支持共计1.8亿元,由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分别牵头承担大田环境作物信息传感器与表型平台创制、土壤信息传感器与智能监测设备创制、大马力高效智能拖拉机整机创制与应用、高性能播种关键部件及智能播种机创制、高性能收获关键部件及智能收获机械创制、水稻全程无人化生产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各省市实施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重庆市对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急需的无人驾驶轻型履带拖拉机、水稻无人育种播插秧装置(含稻田成垄复式播种机和水稻插秧智能施肥装置)、山地玉米收割机、薯类作业装备、蔬菜移栽机器人、榨菜(青菜头)联合收割机等8种重点农机装备,拟分批面向全国“揭榜挂帅”研发;浙江省成立全省农机创新研发推广联盟,联合攻克“卡脖子”难题,摸排农机短板需求206项,形成“十四五”农机重点攻关清单,并发布了23项“领雁”“尖兵”农机攻关榜单;江苏省排出重点企业56家、重点项目40个、长板技术10项、短板技术23项,将高端精密液压件、大马力拖拉机动力换档和无级变速器、农业智能传感器、高效复合型农机具等关键部件和整机装备列入农机卡脖子技术清单,实施“揭榜挂帅”,支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开展农机化短板弱项技术研发。

农业装备与技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罗锡文院士和赵春江院士领衔完成的“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农机领域荣获“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11项,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刘成良教授牵头的“智能农机装备电液传动与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和江苏大学袁寿其研究员牵头的“高性能智能喷灌机组与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一等奖。《全球工程前沿2021》在北京发布,“农业机器人运动控制与柔性作业”进入农业领域工程研究前沿Top10,“基于农业大数据的作物施肥系统及装备”“园艺作物智能生产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水肥管理”“智能感知与饲料精准供给”等进入农业领域工程开发前沿Top10。“绿色高效温室装备与环境智慧管控技术”“航空施药精准作业管控技术装备与系统”和“主粮生产作业全程无人化解决方案”三项成果入选“2021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研制出全球首台300马力无人驾驶室联合收割机;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创制出分段收获、半喂入联合收获和全喂入捡拾收获等系列设备,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重庆市农科院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榨菜联合收割机,实现了榨菜切根、打叶、夹持输送、提升归框联合作业,填补了我国榨菜收获机械化技术装备的空白。

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2021年,农业农村部在高效育种、耕地保育、智能装备、绿色生产等领域遴选新增一批重点实验室,其中,“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中原“农业农村部植保工程重点实验室”更名为“农业农村部植保装备重点实验室”,新增“农业农村部黄淮海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等8个重点实验室;自“十三五”以来,中央财政投资建设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数量达到23个,农机化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进一步夯实。各大龙头企业进军农机装备领域,潍柴集团宣布完成对雷沃重工的战略重组,正式迈入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领域,潍柴集团动力总成、液压电控、新能源等核心技术优势为潍柴雷沃重工农业装备产品技术持续升级带来了新动能;三一重工经营范围新增农业机械制造、农业机械销售,此举标志三一重工正式跨入农机行业,至此,我国工程机械领域三一重工、柳工、徐工、中联重科等四大巨头全部进入农机行业;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旗下卡仕威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新增农业机械制造、拖拉机制造等,此举标志比亚迪正式进军农机装备研发制造领域。各地陆续成立农业装备研发基地,深圳市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挂牌成立,旨在通过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装备创新,推动深圳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农机装备的融合发展,抢占国际农业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湖南智能农机创新研发中心在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挂牌成立,聘请院士等专家团队,着力突破农机化“卡脖子”技术瓶颈;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在静海区开工建设,旨在打造天津智慧农业新高地,为京津冀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2021年,为加强“十四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打造国家农业产业科技战略力量,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进行了调整或增补,其中农机岗位专家14名,总计215名,占比6.5%。吉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获批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东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13所本科高校新增农学专业“智慧农业”,不断为乡村振兴培育高端复合型农业科研人才。306人通过遴选成为首批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这是农业农村部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决策部署,推动农机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机使用一线人才在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而组织开展的,他们在推动农机具创新、引领技术适用、带动农民致富、规范参与强农惠农政策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接下来将从鼓励支持开展农机具研发创新、承接农机化技术推广等项目、参与农机化发展规划计划编制与重大项目决策咨询、领办创办农机服务组织、参加农机化学会协会团体、申请农机化方向职称评定等方面加大使用培养力度。全国各地持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湖北省今年开展首届评审工作,农机“土专家”周大玉等44人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石河子大学、农业农村部西北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温浩军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不断取得新突破。“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和“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入选“2021年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的“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共计114项,其中涉及农机配套技术的项目超30%;“航空精准施药雾滴沉淀检测系统”“全自动蔬菜钵苗移栽成套设备”“刷辊式采棉机”等11项入选“2021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河南省洛阳市组织召开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推进智能农机发展和无人农业作业试点,强化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建设的协同发展;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和国家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共同主办“第三届全国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大会暨长春•新安合作区试验区启动仪式在农安县新安合作区陈家店村举行,标志着全国首家玉米无人农场正式启动;湖南、江西等各省市2021年纷纷谋划启动无人农场试点。

6、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装备得到了较快发展,保有量稳定增长,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拥有量达3383万台套,相比2015年增长近8个百分点,烘干机械保有量翻了两番,保鲜储藏设备保有量增长24%。产业发展也从大宗粮油作物初加工机械化向果蔬、茶叶、中药材、畜禽水产以及特色农产品等产业领域拓展,加工环节更是涵盖了脱出、清洗、分级、切片、烘干、储藏、包装、屠宰、分割、冷藏保鲜等多个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初加工综合机械化率年均增长近2个百分点,2020年达39.19%。

我国农产品加工基础理论和重大共性技术装备上实现重大突破,机械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程度不断提升,成套化加工设备也不断涌现。粮食绿色减损保质收储关键技术装备、太阳能干燥关键技术及设备、禽蛋商品化处理技术装备等新装备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光电技术、机器视觉识别等技术加快应用于农产品的分级、清选等环节;微波、低剂量辐射处理、减压、气调等保鲜保质技术装备加快应用于农产品储藏;光谱分析、图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装备广泛应用于生产控制和在线检测。

农产品加工机械化行业标准和推广鉴定大纲体系不断完善,支撑能力不断加强。2021年新修订的《农业机械分类》标准,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单独列出,分为8个大类、15个小类、89个品目,全面涵盖了种子、粮油糖、棉麻蚕、果菜茶、草药香料烟草、天然橡胶、畜禽水产品等方面的初加工机械。截至2021年11月,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行业标准已经达到45项,占到现行农业机械化农业行业标准数量的12%,涉及清选分级、干燥、脱粒、碾米、磨粉及相关加工成套设备等。农业农村部制定发布了53项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推广鉴定大纲,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制定发布了17项相关专项鉴定大纲,涉及粮棉油、棉麻蚕、果菜茶、草药、香料、烟草、畜禽、水产品、天然橡胶等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推广鉴定支撑能力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通过农机试验鉴定的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产品达3576个。

各地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支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加快推广应用。“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在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方面扩展到3个大类、9个小类、36个品目,累计投入补贴资金约46亿元,支持购置相关机械产品172万台套。2021年农财两部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明确提出重点补贴建设标准成熟的烘干机配套设施、果菜茶初加工成套设备、蜜蜂养殖及蜂产品初加工成套设施装备。各地积极利用农产品产地加工补贴、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等政策项目,多种措施支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

机械化初加工经营主体逐步增长,服务支撑能力不断提升。粮棉油农产品初加工形成了以规模化生产企业为龙头,中小型规模的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为补充的农产品初加工经营主体;果蔬初加工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主,或者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等经营模式。

依托各地特色农作物主产区及市场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初步呈现集聚发展态势,目前基本形成了东北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机械总量稳定增长,但机械化加工整体水平不高,不同环节、不同品种、不同区域间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差距大。如经济发达平原地区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总体高于丘陵山区,粮油作物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总体上要高于特色经济作物,小众化地方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初加工能力严重不足。

我国大多数初加工机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同质化严重,集中度不高,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质量不稳定,配套性差,绿色节能、智能化技术应用还不普遍。一些产品和加工环节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社会化经营服务主体少,服务领域窄,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相关配套政策无法有效落实,制约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如用地政策得不到有效执行,导致一些新型经营服务主体投资建设受限。

为加快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一是要坚持突出重点,聚焦解决生产急需。以粮油、果蔬等大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为重点,围绕产后减损、提质、增效和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就地就近扩大产业链价值链。在粮油作物主要产区重点提升清理、分级与储藏环节的机械化。在果蔬类作物主要产区重点提升分级、冷藏保鲜、干制、包装等环节机械化。二是加强技术推广,促进农机与加工工艺融合。结合国家相关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实施,采取分区域、分品种、分环节、突重点的方式,推动和加强绿色高效农产品初加工装备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示范。加强技术培训服务,不断提升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装备操作和使用水平。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加大机具供给。组织调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科研力量,围绕主要农产品初加工薄弱环节,重点攻克低损清洗、无损分级智能检测、高效保鲜储藏及绿色节能干燥等技术装备。四是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推广体系,健全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标准和大纲体系。大力培育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初加工专业服务队伍建设。五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产品初加工经营组织税收、用地和用电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设备补贴政策,扩大相关补贴范围;加大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研发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创新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设立重大科技专项,鼓励引导农机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集成攻关,解决农产品初加工发展中的“无机可用”“有机不好用”问题。

7、农机工业与农机市场

2021年,农机市场整体走势呈现稳中向好,月度走势跌宕起伏的特点。在一季度强劲增长后,二季度开始下滑,三季度略有回升。

市场波动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季节变动的原因,上半年暖冬影响农事,市场提前预热;下半年温度偏高,秋耕提前,推动旺季前移。二是发生在全国各地的限电对农机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因限电,导致生产企业开工不足,影响供应链,不少市场供货困难,导致市场销售难以冲击高位,出现旺季不旺的现象。三是原材料价格偏高,致使一些生产低端、低价产品的企业停产,导致低端市场供应不足,对市场需求造成一定的压制。四是遍布20余省的水患对农机市场需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水患导致田地湿滑,轮式机具无法进田作业,履带式机具市场发力,履带式玉米收获机、履带式耕整地机具等市场均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水患影响农事,推迟市场,譬如播种机市场至10月中下旬还处于热销状态。五是疫情影响市场走势。一季度市场大幅度增长,主要因为2020年疫情留下的“洼地”所致。以上偶发性因素打破了农机市场运行规律,形成了月度波动。

2021年农机进出口市场出现较大幅度攀升。据海关统计显示,2021年农业机械出口额415.56亿元,比2020年增长19.6%。其中拖拉机出口13.91万辆,增长9.6%;出口额为45.26亿元,增长37.3%。2021年农业机械进口额45.44亿元,比上年减少20.2%。其中收获机械进口2892台,比上年减少4.1%,进口额17.66亿元,减少30.3%;拖拉机进口732台,比上年增长31.2%,进口额4.93亿元,增长48.4%。

宏观政策利好为农机出口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是,国内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为外贸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带动了外部需求增加。2021年疫情有所缓解,一些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经济复苏,需求增长,推动了农机出口的增长;三是,2020年出口基数较低以及价格因素,对外贸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拉动作用;四是,出口政策、措施加持。我国出口管理部门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出进一步简化通关作业流程、大力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积极服务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等措施,为农机出口提供了强大支撑。五是,贸易往来持续活跃,“一带一路”沿线的东盟国家出口明显提高。如对越南、泰国出口额同比分别达到46.97%和76.95%。

从农机出口内生动力分析,出口优势逐渐凸显。其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机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尤其是中小型产品竞争优势突出;其二,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机性价比优势突出,竞争力较强;其三,我国农机产品经历了国内市场多年激烈竞争的洗礼,产品品质、技术创新能力均出现较大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夯实了农机出口的产品基础。

2021年,原材料涨价成为影响农机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官方数据显示,铜、塑料、铝、铁、新合金、不锈钢分别上涨38%、35%、37%、30%、48%和45%。轮胎经过三轮上涨,也将价格推到高位。农机商品虽然也随之涨价,但其涨幅远远低于原材料的涨价水平。譬如玉米收获机单台销售均价近20万元,较之2020年涨价3.27万元;播种机,也由去年单台均价1.43万元增长至今年的1.82万元,单台均价增长近4000元。有些细分市场不仅没有涨价,反而出现降价。如拖拉机市场,单台均价由2020年的10.01万元降至去年的9.69万元,单台均价下降3200多元。由此不难看出,涨价很难对冲掉成本上涨的压力。

价格普遍上涨对农机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首先,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传导至农机供应端,直接摊薄制造企业利润。市场调查中,许多农机制造企业的利润较2020年下降2%-5%不等,对利润本来就低的农机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其次,对需求端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尽管一些企业尽力消化部分涨价因素引发的价格大幅度增长,但农机商品涨价是躲不过去的坎。价格上涨的农机商品传导至需求端,势必会压制市场需求,尤其是低端市场。

2021年农机行业集中度提高主要反映在细分市场上。譬如大中拖市场,市场监控显示,市场集中度大幅度提高。10大主流品牌累计销售26万台,同比小幅增长4.4%。占比69.33%,较之2020年同期大幅度上扬15.54个百分点。又如水稻收获机市场前6大品牌累计销售5.07万台,占比91.19%,较之2020年同期上扬5.12个百分点。再如玉米收获机市场销量前6大品牌累计销售3.58万台,占比64.86%,比2020年同期提升15.18%。

原材料大幅度涨价是导致市场集中度提升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显示,多数大企业一般从每年的11月份开始进行下一年度的生产布局。2020年赶在原材料涨价之前已完成大部分采购计划,采取小幅提价甚至维持原价的价格策略,提升了市场竞争优势。大企业具有资金实力雄厚、规模采购、议价能力强等多种优势,消化对冲原材料涨价的能力较强,受冲击相对较小。同时,K值的引入对市场集中度提升也起到较大作用。多个省份陆续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拖拉机产品分档技术参数中增加了K值,补贴分档参数中增加K值能有效地叫停“大马拉小车”拖拉机的生产销售。迫使不达标的拖拉机生产企业,转型升级、退出市场或将产品流入到K值要求较低的部分省份。阻断一批低端、同质、重复,低技术含量、拼补贴价格的生产企业,不仅促进一批企业转型开发生产较为先进的产品,对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材料涨价对小品牌企业影响较大。由于小企业资金实力较弱,不愿过多占压资金,很少提前购置原材料,布局第二年的市场。面对原材料涨价,难以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失去价格竞争优势,维持原价则大量损失利润甚至亏损。一些小品牌推减产或停产,让度部分市场份额以求自保。

原材料涨价触动市场竞争格局,多数细分市场出现大品牌同比大幅度增长,小品牌全线溃退的竞争形势,直接推高市场集中度和加速行业洗牌。

我国传统大众农机市场从增量市场跨入存量市场,终端用户的偏好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产品性能的稳定性成为用户购买决策的第一要素;二是基于投资性需求,对作业效率的追求变得更加迫切;三是产品智能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如植保飞机、无人驾驶拖拉机和收获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精准变量喷雾设备等;四是大型化趋势持续走强,譬如大型复式作业机具更受欢迎;五是产品的舒适性和漂亮的外观等。

2021年,饲料收获机市场延续了往年增长的势头。一是饲料收获机企业为确保其竞争优势,通过扩大产业规模、产品升级、拓展产品品类、延长产业链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领先优势。二是不少其它细分行业的企业进入打包机市场。三是迭代产品频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在提升产品品质上下功夫,推出技术性能更高、品质更优的迭代产品,市场覆盖范围逐渐扩大。茎穗兼玉米收机械出现较大幅度增长。饲料打包机市场全年销量有望突破万台大关,同比保持50%以上的增幅。青饲料收获机市场虽然出现周期性变化,由多年的两位数增幅下调至一位数,增幅有所趋缓。

2021年玉米收获机市场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市场监测显示,全年累计销售各种玉米收获机5.65万台,同比大幅度增长16.49%。市场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刚性需求;第二,茎穗兼收玉米收获机市场的拉动;第三,用户收益增长,激活潜在市场;第四,玉米价格高企,推动东北区域“水改旱”,玉米种植面积扩容。

2021年,大中拖市场全线下滑。市场监控显示,全年累计销售各种型号大中拖37.5万台,同比大幅度下降19.01%。其中,25-50马力的中拖销售27.26万台,同比大幅下降20%;占比72.7%,较之2020年同期下挫0.9个百分点。50-100马力降幅达到20.53%,占比下挫1.18个百分点。出口大幅度增长。统计显示,前11个月,累计实现出口额6.35亿美元,同比大幅度增长48.36%。

市场集中度大幅度提高。10大主流品牌累计销售26万台,同比小幅增长4.4%。占比69.33%,较之去年同期大幅度上扬15.54个百分点。大中拖市场产品迭代多集中于马力段的上升层面,核心技术因素甚少。因原材料涨价、K值引入补贴政策引发的市场洗牌,提升了行业运行质量,切断了低端产品的发展之路。但是大企业为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还要在技术创新层面上下功夫。

2021年,棉花、薯类收获机和畜牧机械市场降温。市场监控显示,棉花收获机市场出现断崖式下滑,全年销售400余台,同比下滑50%以上。畜牧机械全年累计销售畜牧机械15.45万台,同比下跌7.04%。薯类收获机全年累计销售各种薯类收获机7302台,同比下降12.19%。

采棉机市场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市场趋于饱和,刚性需求下降。我国采棉机市场聚焦新疆,占全国市场的95%以上。截至2021年,新疆采棉机拥有量7800余台,机采水平87.9%。如果平均按照1万亩/台计算,能满足5800万亩棉花需要。事实上,2021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仅4542.2万亩,其中新疆3759.15万亩,占比高达82.76%。而2020年销售1556台,同比增幅高达176.87%,形成市场“高地”。

薯类收获机市场下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马铃薯价格下降,而2020年玉米等粮食的价格大幅上涨。北方马铃薯部分种植户转型种植玉米,2021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缩减两成,对马铃薯收获机市场产生较大影响;二是马铃薯收获机市场正处于大型化结构性调整中,需求数量因此而减少;三是投资马铃薯收获机市场的用户收益下降,压制潜在市场;四是周期性下滑,2020年马铃薯收获机销售逾8000台,同比大幅增长60%以上,形成市场“高地”,也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

畜牧机械市场下滑源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猪肉等畜牧产品降价,饲料大幅度涨价,畜牧养殖业利润下滑,对畜牧机械市场产生挤压;第二,原材料上涨,导致众多小企业歇业,低端产品减少,也是市场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2020年大幅度增长,形成“高地”,市场出现周期性下滑;第四,大型化趋势增强,挤压小机械上升空间。

8、农机参与抗灾救灾

2021年7月,河南省局部地区遭遇极端强降雨,郑州等地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据统计,共有1635.6万亩的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872.3万亩,绝收面积380.2万亩。河南省的暴雨灾害,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农田的内涝排水问题,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推动,农机行业发挥自身优势,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受灾地区。

积极响应支援受灾地区倡议。灾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及部分省市农机化主管部门第一时间发布倡议,号召农机化系统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受灾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和浙江、湖南、重庆、天津、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北、陕西、宁夏、新疆等10余省市积极响应号召,紧急捐赠了2264台套排灌设备及其他物资,分批送达受灾严重的地区。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引导作用。农机行业三大协会积极响应号召,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为河南暴雨灾情出谋划策。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在协会网站和公众号上,开设雨后农业机械防灾减损专栏,邀请行业专家支招献计,指导农机用户做好雨后机具维护,做好补救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及时与灾区农机企业联系,了解企业受灾情况,号召灾区的农机企业在开展自救的同时,主动发挥社会责任,向灾区派出志愿者,捐款捐物,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积极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无人机生产企业,制定和发布了《农业无人飞机洪涝灾后防疫消杀技术操作规范》,帮助灾区科学消杀。

体现农机企业的使命与担当。此次的河南暴雨灾害,农机企业又一次出现在了抗灾救灾的第一线。农机企业纷纷慷慨解囊,为灾区捐机械设备、捐钱、捐食品、药品、防疫物资等,自发或组织爱心车队赶赴受灾地区,派遣自愿者开展抢险救援工作,组织售后团队提供农机车辆免费维修服务,帮助受灾地区共克难关。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农机的身影,农机企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响彻五湖四海、大江南北。

“暴雨无情人有情”,河南灾情发生后,农机系统迅速行动起来,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等工作,为解决受灾后粮食生产问题,确保粮食丰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9、农机社会化服务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取得快速发展,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推进生产要素集聚及先进装备技术普及、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示范带动小农户应用现代生产方式、承接农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呈现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手段专业化、服务内容综合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对象稳固化、农资农机服务一体化、社社联合、社企联合、村社联合等新特征新趋势。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9.48万个,成为当前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服务组织数量达到5.92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7.54万个,入社成员数达到145.8万人。农机维修厂及维修点15.5万个,维修人员90万人。农机服务收入达到4781.48亿元,其中农机作业服务收入3615亿元。

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农机社会化服务向着专业性综合化新型服务主体和服务模式加快推广,引领了农机服务业态创新,发挥了引领技术运用的优势,农业农村部在推介两批110个全国“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的基础上,2021年又遴选确定了第三批24个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农机装备优势,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能力,做到了服务链条向耕种管收、产地烘干、产后加工等“一条龙”农机作业服务延伸,服务内容向农资统购、技术示范、咨询培训、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拓展,为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实现农业节本增效,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探索了有效路径。

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新冠疫情、多地突降暴雨的极端天气、农作物病虫害等重重考验下,全国各地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投入防疫抗灾和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在线化、无人化、高效化的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发挥农业机械在“防疫情、保春耕、战三夏、抓生产”方面的主力军作用。“三夏”期间,参加作业的农机服务组织达到6万个,其中农机合作社3.2万个,作业服务机手近200万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有力保障夏收夏种顺利进行。同时,各地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主动投身防疫“阻击战”,广泛应用自走式植保机、植保无人飞机等机具,为农村地区开展防疫消毒,为安民心、保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坚决刹住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方案明确要强化农业生产环节节约减损,减少田间地头收获损耗。2021年,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主动担当作为,从实际情况看,机收减损取得明显成效。各地积极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参加当地举办的机收减损实操技能培训,全年累计培训机手超过100万人次。同时,服务组织鼓励机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及短视频、微信群等传播渠道学习机收减损知识,“跟着学”“照着干”,在农机服务组织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广泛动员农机人员及时实现粮食机收工作重心转移,作业机手规范操作意识能力得到普遍提升。2021年年全国累计举办了800场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各地积极响应,机手踊跃参加,三夏期间,在小麦主产区开展的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中有82.38%的机手中来自农机合作社。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比如,北京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机具种类的调整和补贴对象的倾斜等措施,提升重点产业和任务农机配套装备水平,建立和完善与重点任务相适应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农机化重点工作开展和农机科技推广项目示范带动,加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河北省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推动农机服务业态创新,依托农机服务主体,明确到2025年每市至少打造3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培训咨询、产销对接等“一站式”服务。支持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及农业企业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实现机具共享、利益共赢,每年培育省级联合体50个,到2025年达到300个以上。河北省将农机深松深耕、农机购置补贴、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等重点项目和政策向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机补贴资金、80%以上的农机深松深耕作业资金均投向服务组织。推动服务组织由最初的单纯作业为主向“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全面拓展。同时,每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的评选活动,支持引导农机合作社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打造农机合作社加强版。山东组织实施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工程,省财政共投入5200万元,重点对636家骨干农机合作社机库棚建设、维修设施更新和办公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进行了奖补;组织实施农机深松作业补助试点项目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等大型农业项目,都重点依托具备全程化、规模化服务条件的农机合作社实施。江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做到两个明确和一个规划,一是明确建设原则。即: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规划引领,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提升能力,规范持续的原则。二是明确具体内容。即以附件形式印发,内容包括建设主体要求、基础设施条件、装备配置水平、综合服务能力、制度建设等。要求市县结合实际,制定适宜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推进方案。三是规划财政扶持。继2020年安排扶持资金2000万元后,2021年继续安排20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根据各地申报,结合实际,对每个建设点按40万元测算扶持。在省级财政扶持带动下,部分市县财政也出台了扶持政策。浙江省聚焦服务端,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农机装备合作社购买、农民租用模式,鼓励农机装备企业以设施装备租赁、入股、维修技术人员驻场等形式参与运营。计划到2025年建成农事服务中心300个。重庆市在《全市农机装备“补短强弱”建议方案》中明确,要重点培育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其在宜机化改造区域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计划开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广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建成万亩级“宜机化+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0个。安徽省安排资金1300万元,在肥东县等87县(市、区)实施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共有262个农事服务中心将获资金扶持。

10、农机智能化

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支持农机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在政策、资金和需求的多重驱动下,行业加速发展,智能农机正蓄力突破,有望进一步实现落地应用。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要求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智能农机装备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各领域。农业农村部发布《“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设立“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独立一章,并在专栏中部署农机智能物联水平提升、农机作业北斗监测推广、农机精准作业技术装备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等四项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应用重点工作和重要项目。

农业农村部发布《“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在突破农业农村关键领域重大科技问题明确提出“农业机械装备与智能化”,并设立“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专栏。科技部部署“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聚焦当今热门领域,启动7个任务方向,集中于创制一批关键技术、核心部件、重大产品并开展典型应用示范,来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此外,科技部首次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中支持智能农机研究,启动“群体智能自主作业智慧农场”项目,研制群体智能自主无人农业系统样机,实现“耕、种、管、收”农机同环节自主编队协同作业、跨环节协同作业。

在国家精准农业应用项目的带动下,农机北斗定位终端以农机主机企业前装为主。一拖、雷沃、沃得等大型企业在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上全部前装北斗定位终端,行业全年农机北斗定位终端装机量超过10万台。随着作业补贴政策的持续深入推进,多省将农机作业监测终端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双重效应叠加下,农机作业监测终端得到进一步普及应用,为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等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农机自动导航方面。技术上,接触式角度传感器成为历史,陀螺仪角度传感器或无角度传感器技术方案成为主流;星基增强系统开始落地应用,星地融合一体是未来技术趋势,为导航系统提供稳定、可持续的高精度卫星定位信号;产品上,产品集成度进一步提升,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车载终端、电机(含方向盘)和天线成为标配三大件;价格上,成本下降以及竞争加剧,带来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下降,随着价格下调,对自动导航系统的需求会进一步释放。在智能拖拉机方面。雷沃P7000大马力智能拖拉机在青岛国际农机展上发布,是国内首款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CVT重型智能拖拉机,突破了无级变速传动技术、拖拉机整机系统智能控制、电液悬挂控制、重型拖拉机制造集成等多项核心技术。东方红 LW2304轮式拖拉机是今年青岛国际农机展首次亮相的新品大马力拖拉机,它是中国一拖为国内大型农场及替代进口需要而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无级变速重型轮式拖拉机。

发展农机大数据和智慧农机装备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随着农机购置补贴和作业补贴的持续实施,物联网终端在农机生产作业上的得到大量应用。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与中国农业大学在精准农业应用项目的支持下,集成了国内主要农机企业的农机作业轨迹数据。2021年6月,围绕三夏小麦收获,总站发布了27期“麦收快讯”,提供三夏小麦收割作业热点图、进度动图、作业重心图、收割面积与收割时长中位数、麦收排行榜等信息服务。之后,又陆续发布“水稻收获快讯”“拖拉机收获快讯”“玉米秋收快讯”,此次农机作业大数据信息产品的公开发布,是农机作业大数据行业应用的破冰之举,数据价值得到初步释放,实现了大范围农机数据共享和大数据应用服务。同时,我国还未建立农机大数据技术体系和数据治理制度体系,数据价值发展潜力还非常巨大。

全国各地在“无人农场”示范推广方面持续发力,探索“无人化”农机装备田间应用技术方案。多个“无人农场”示范项目在全国陆续实施,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一拖、潍柴雷沃、碧桂园、中科原动力、上海联适等国内单位研制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新能源智能拖拉机、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无人驾驶收割机、无人果园割草机等新型智慧农机开展无人化精准作业。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依托赵春江院士团队技术力量,分别在赵县光辉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和成安县俊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建设小麦和玉米生产“无人农场”,结合农时需要,开展小麦和玉米田间作业的主要环节(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无人作业技术试验示范,探索合作社生产和管理无人化作业技术模式。罗锡文院士团队在安徽省谯城区建立安徽省首个“无人农场”,开展小麦主要环节无人化、少人化作业示范应用;在甘肃省酒泉市建立甘肃省首个“玉米无人化农场”,开展玉米制种生产无人化作业试验示范。潍柴雷沃在宁夏贺兰县展示了农事作业全程无人驾驶及智慧农田作业解决方案。碧桂园集团在佛山市三水建立万亩智慧农业园,开展了无人驾驶农机“耕种管收运”全过程田间作业试验。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红卫农场打造3600亩的“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开展水稻全程无人化生产示范应用。

各地加速布局“无人农场”。江苏省加大农机无人作业技术示范推广力度,结合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全省开展水稻、小麦主要作业环节“无人化”智能装备与技术推广应用,印发江苏省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和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园区)建设指引,计划“十四五”期间在全省建设400个以上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和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园区)。上海市研究制定了《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实施科技装备提升行动,建设农业智能化生产基地,到2025年打造10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实现嘉定数字化“无人农场”产业片区区域内水稻全程无人化作业。广东省发布《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实施数字农业全面提升建设项目,建设一批“无人农场”、无人渔场和智慧果园等示范基地,到2025年打造10个粤港澳大湾区“无人农场”。

农业行业标准《农机作业远程监测管理平台数据交换技术规范》(NY/T 3892-2021)于5月正式发布,该标准是首个农机作业监测行业标准,也是中国农机化协会团体标准首次转化为行业标准。目前该标准已经在国家精准农业应用项目,以及安徽、湖南、黑龙江等省进行应用,完成了30多万台农机作业数据的传输与交换,极大促进了行业内数据传输与交换规范化有序化,有助于释放大数据生产力。

2021年,《农机耕整地作业监测终端》《农机播种作业监测终端》两项农机推广鉴定大纲发布实施,《农机作业监测终端》农机产品自愿性认证实施特则正式发布实施,这是首次将农机作业监测终端纳入农机推广鉴定和农机产品认证,规范了农机作业监测终端检验检测、试验鉴定与产品认证,推动产品进一步标准化,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农业行业标准《农业机械分类》(NY/T 1640-2021)正式发布实施,此次标准在种植业机械部分将“田间监测与作业监控设备”作为一个大类单列,包含2个小类和9个品目(不含其他)。将“田间监测与作业监控设备”与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和收获机械等并列,标志农机智能装备的地位更加明确,作用进一步凸显,也为推动智能农机装备标准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展  望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复杂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面临严峻挑战和各种冲击之际,全球粮食市场面临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坚持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要装中国粮,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2年,坚持稳字当头,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围绕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持续夯实农业基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菜,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大耕地保护建设力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建设,2022年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

在政策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农机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规划提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有利于农业机械发挥规模效应,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力。规划提出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预示着十四五在促进粮棉油糖肉发展方面,相关农机尤其是粮棉油糖收获机具有较大机会,农机化发展短板将进一步补强。规划特别提出建设智慧农业,农机是智慧农业中的重要内容,离开了农机,智慧农业将无法开展。一方面,高科技含量的农机产品本身就是智慧农业的物质集成与载体,另一方面,在农机化生产、管理中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无人驾驶及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智慧农业对农机的发展更是极大促进。

此外,规划提出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则让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将为农机化的全面全程发展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聚焦农业机械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八个方面主要任务,部署了25项重点工作、重要项目和行动计划和针对性举措。包含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短板,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内容。同时,也指明了农机化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夯实农业安全基础,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行稳致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农业农村部将机收减损作为粮食生产机械化主要工作常抓不懈,由此可见,2022年节粮减损将作为农机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推进。粮食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减损提质,强化农机、农艺、品种集成配套,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较少机械化生产损失。节粮减损要提升机械装备质量和性能,推动气吸排种、低损喂入、高效清选、作业监测等播种收获环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强对倒伏等受灾作物收获机械的研发,开展粮食高效低损收获机械攻关,优化割台、脱粒、分离、清选能力,研发与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模式配套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抓好关键零部件精密制造,减少丘陵山区粮食机械收获损耗。节粮减损要改善粮食产后烘干条件,提升烘干能力。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鼓励产粮大县推进环保烘干设施应用,加大绿色热源烘干设备推广力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企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提供粮食烘干服务。节粮减损要强化节粮减损意识,加强农机手培训和指导,引导机手适时择机收获,提高机手规范操作能力;鼓励提升应急抢种抢收装备和应急服务供给能力,建立完善规模化、标准化洪涝灾害、倒伏等农业灾害机械化化抢灾救灾机制,制定农机化防灾救灾应急预案,根据灾情迅速协调周边地区和农机产销企业,增加适用机具支援抢收。

在农机市场方面,饲料收获机市场随着畜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技术瓶颈的不断突破,外资企业垄断高端市场的现状会有所改变,国产品牌将会慢慢崛起。青饲料收获机市场持续稳健增长趋势,未来市场成长空间较大。

玉米收获机市场或呈现以下发展特点。一是玉米收获机市场拐点出现,下滑概率较大,降幅在10%左右。二是市场需求结构或出现较大调整。从需求机型看,大型化趋势还会延续。4行机型依然会扮演主流机型,5行以上机型占比会进一步提高;3行以下的小机型或将出现逆转,走出低谷,出现一定的增长。三是围绕产品品质和作业效率的市场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行业洗牌加速。四是随着较高的原材料价格的延续和市场大型化趋势的增强,价格高位的态势很难逆转,企业依然面临着利润下行压力;五是主流区域市场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依然会聚焦东北三省一区和黄淮海区域。

已经上涨的农机价格回落的迹象并不明显,一些专家预测,原材料难以回到涨价前的价格,即使出现小幅回落,但依然会保持高位。企业对此要做好充分准备,从企业管理上下功夫,譬如节能降耗、缩减不必要的编制等措施,消化因成本上涨引发的价格持续增长。

在粮食全程机械化方面,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各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但双季稻栽植、粮食产地烘干等环节和丘陵山区机械化尚有短板。各级农机主管部门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全方位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粮食稳产增产贡献了积极的机械化力量。

“十四五”期间玉米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短板主要集中在高效、智能、低损和适宜丘陵山区的玉米生产的装备研发制造。一是高速精量免耕播种机具研发处于起步阶段,作业效率距离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二是高效植保机具亟待升级,尤其是玉米中后期植保作业机具普遍存在智能化水平低、喷药精准度差、自适应性不足;三是适宜规模化生产的纵轴流籽粒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籽粒收获机具作业质量不稳定;四是青贮饲料收获机以中小型为主,幅宽窄、作业速度低,大多无自动磨刀系统,造成切断长度参差不齐,无籽粒破碎机构,作业质量差,不能满足高品质奶牛饲养需求;五是烘干设备能耗高,烘干能力不足,目前玉米机械干燥方式多以热风干燥为主,对热源要求高,按照环保要求,高热值煤炭禁烧后,烘干设备煤改气,增加了烘干成本;六是农机智能化程度低,作业质量、状态监控技术发展滞后。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扩种大豆和油料将是2022年农机行业的一大热点。在大豆振兴计划等政策强力支持下,在盐碱地扩种大豆、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方面开拓大豆种植的空间潜力,有望在保证粮食安全不受影响的同时,解决中国大豆自给率偏低的问题。随着我国农机行业整体研发能力的不断加强,农机农艺将更加深入融合,区域性大豆耕种收专用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势必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东北、黄淮海地区向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复式作业方向发展,南方丘陵山区,向微、小型复式作业并满足间套作作业要求方向发展。大豆农机装备要加快向智能化发展的步伐。以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为主,兼顾经济型、轻简化机具,形成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地理条件、经济水平的高中低端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及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精准作业技术与机械作业管理技术相结合,探索有效实现农药、化肥减施途径,同时注意减轻机械作业对土壤压实破坏作用,有效提升土地的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农机装备制造业将会进一步提高集中度,几千家生产企业遍地开花的现象将有所改变,整合成为数不多的大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农业装备智能化会大放光彩,智能化的主要方向是在那些劳动强度大、重复的、条件比较艰苦的一些作业环节用机器换人,而一些比较复杂的,需要精巧的操作,变数比较多的,还是需要人来解决,这样会更经济和高效一些。电动农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电能是清洁的,许多的能源都可以转化为电能,不仅仅是石油、天然气、煤炭,还有核能、太阳能、风能等等。以电作为动力源,机器的结构可以大大简化,便于实现智能化,操作更加简便,电能的补充也会更加的便利。人们会越来越关注农机的安全可靠性。现在的农业机械安全水平不高,伤亡事故难以完全控制,特别是在作业繁忙季节恶性事故时有发生。随着安全技术的进步,农机安全性能和事故的预防能力不断提高,事故发生的概率将大大下降。农机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越来越收到关注,机手队伍整体水平会有持续的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将参与进来成为骨干、农机服务组织带头人。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机使用者,不断提升农业机械作业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为农机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后  记

《中国农机化发展白皮书》是反映年度农机行业概况的重要文献。自2016年起已连续发布5年,从特有的专业视角出发,汇聚各方面专业人士的观点和论述,对了解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受到了行业关注和认可。

2021《白皮书》从政策、市场、技术等维度,全面介绍了2021年农机行业的发展、取得的成就,研判了2022年的发展趋势。编写组通过多种渠道及方法,收集和查阅了大量行业公开发表的文件书籍、新闻报道、会议讲话稿、详实的数据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历时一年,完成了《白皮书》的编写。

《白皮书》作为公益性事业,协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协会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白皮书》的编撰工作,协会各部门积极参与撰写了《白皮书》大部分章节。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农机管理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关心和指导,各有关专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素材,编写组成员付出了辛勤努力和智慧,在此我们深表感谢!

毋庸讳言,虽然我们尽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我们的水平和历史资料的限制,难免有疏漏和欠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

《白皮书》编写组

2022年4月4日

编写组组长:刘宪副组长:杨林  王天辰统  稿:谢静  李雪玲成  员:(按姓氏笔划排列)王京宇   田金明   权文格   刘照然   孙 冬   李雪玲    何丽虹    张华光    张进龙    张树阁    张 斌    陈 曦   武广伟    庞爱平    赵 莹    耿楷敏    夏 明   徐 峰  梅鹤波    曹光乔    谢 静

发布日期:2023-08-15 15:30:20 提交人:王京宇 责任编辑:王京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