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百年党史 话百年农机(一)
来源:
分享:

年终岁末,笔者就学党史、忆发展的话题采访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资深研究员刘宪。

[编者按]本采访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全文约一万字,分三期刊发,敬请关注

笔者: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您在重温百年党史和党领导下中国农机化发展的历程中,想必会有许多体会和感想吧?

刘宪:2021年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先说学习的体会吧。我是1982年入党的,40年来多次学习党史,这次学习最大的体会是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建党100年是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历史上最恢弘史诗的100年,是不懈奋斗史、思想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回顾百年历史,展望美好明天,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史学有所获,得益于学习氛围浓厚,资料丰富,既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音频视频资料,还有各类报告会、讲座、研讨会。使我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社会生活多个维度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历程,许许多多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事迹的生动故事,入心入脑,感人至深。

近日,党的第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回顾了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概括了党在四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五个方面的历史意义和十个方面历史经验,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历史性意义。我们中国农机化协会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坚持和发扬党的传统,继续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努力奋进,为中国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尽职尽责。

笔者:您可否结合学习百年党史对农机化发展做一个百年回望?

刘宪:回望百年是一个不错的话题!讨论这个话题难度很大。我在50年的职业生涯中深切感受到中国农机化百年发展内涵极为丰富,我对研究农机化问题有偏好,特别到协会工作后一直致力于研究历史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我的阅历和研究不够,抛砖引玉吧。

首先,我认为我国农机化发展底蕴深厚。我们国家的农耕文明有久远的历史,围绕农业生产所建立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农具是衡量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改善劳作条件、提高劳动效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万年来中华民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良农具,创造使用的一些农具在同时代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公元前三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十三世纪已使用铜犁头进行牛耕;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拥有耕地、播种、收获、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铁、木制农具;公元前90年前后,赵过发明的三行耧,即三行条播机,其基本结构至今仍被应用;九世纪已形成结构相当完备的畜力铧式犁。在《齐民要术》《耒耜经》、王祯《农书》《天工开物》等古籍中,对各个时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和工具都有详细的记载。从最早以石、骨、蚌、木为主的农业工具到现如今智慧农机,农机化发展真可谓是沧桑巨变。

上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农业和农机化开始出现大的进步,美国和欧洲的机械化农业快速发展,1936年出现了第一台马拉的谷物联合收获机;后来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开始逐步代替牲畜作为牵引动力,广泛用于各项田间作业,并用以驱动各种固定作业的农业机械。30年代后期,英国的弗格森创制成功拖拉机的农具悬挂系统,使拖拉机和农具二者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拖拉机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压系统操纵的农具悬挂系统也使农具的操纵和控制更为轻便、灵活。40年代起,欧美各国的谷物联合收获机逐步由牵引式转向自走式,短短几十年欧美国家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期的中国,农机化发展十分缓慢,农业生产以手工劳动为主,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很低,农机工业十分薄弱。20年代末上海等地开始建立农具制造厂,生产手动喷雾器和犁、播种机、中耕机等新式畜力农具。40年代后期试办了少数抽水机站和示范工厂,在东北和河北平原区出现了使用机械的农场,当时发展较多是农产品加工机械,如面粉加工等,真正大规模发展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我国如今已经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门类齐全,覆盖最广的农机制造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202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0%以上,成就举世瞩目,是中国共产党让国人梦想成真。

笔者:百年来,通往强国路上的先行者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苦苦探索,那么对于农机化先哲们都有什么样的认识呢?我们党又是如何将这些认识加以深化的?

刘宪:我们的先哲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的重要性,据张蓝水先生考证,1860年冯桂芬就提出:“人少即田荒,田荒即米绌,必有受其饥者,是宜以西人耕具济之。或用马,或用火轮机,一人可耕百亩。”提倡农业使用机器;王韬在《理财》文中提出“购机器以兴织纴,以便工作,以利耕播,俾工务日广,农事日盛”;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提出“西国田具,如犁耙播刈诸器,力省功倍,可以之教农,以尽地力。”;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提出“刈禾则一人可兼数百工,播种则一日可以三百亩。”“农物机器,虽小技奇器,而皆与民生国计相关。”;梁启超在《农会报序》文中提出“肄(学习)化学以粪土疆,置机器以代劳力。”;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四大改革方略,在“地尽其力”中提出“非有巧机无以节其劳,非有灵器无以速其事,此农器宜讲求也。”

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毛泽东在早期著作《矛盾论》中说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延安时期解放区的农机化就有一定发展。1946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农业技术增加农产品的指示》,提出改进农具等措施;周恩来在1949年的全国工会会议指出“要增产农业工具”,在当年的全国农业会议又指出“必须把城市工业组织起来发挥领导作用,才能使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刘少奇也在讲话中指出“只有在有了农业机器时,生产合作社才可能发展和巩固”;首届全国政协通过《共同纲领》提出“改良农具”等等,这些思想和整治举措对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待续)

发布日期:2021-12-15 10:11:21 提交人:管理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