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维修服务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获奖案例宣传(七)
来源:
分享:

逐梦希望田野

—记长子县玉斌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苏玉斌 段晋会

田家无闲月,虽然秋收还有一段时间,但此时的玉斌农机合作社在理事长苏玉斌的带领下早已整装待发,只等秋收的号令,随时准备奔赴“三秋”战场,一展身手。

今年54岁的苏玉斌,是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岚水村人,一位典型的北方汉子,黝黑的脸庞上永远挂着灿烂的笑容,朴实的外表下藏着一股敢想敢干、绝不认输的韧劲。30年如一日,苏玉斌坚守自己耕耘农机的初心,在太行深处播种着希望,把汗水挥洒在五彩斑斓的丰收景象里。

梦想与现实的抉择

苏玉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自幼聪慧好学,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当起了电工。天生就爱摆弄器械的他,除了当电工,对机械修理也情有独钟,闲来无事总爱往村上的农机维修部跑,跟修理铺老板讨教讨教技艺,了解各种农业机械的性能构造,或是帮忙递递工具,在旁边认真观摩,遇上修理铺忙不转时,他也会主动帮忙修理,顺便过过手瘾。

1989年11月的一天,维修铺老板得知有人要卖1台二手铁牛- 55型拖拉机,第一时间联系了苏玉斌,他知道在苏玉斌的心里一直有个“农机梦”。在那个“万元户年代”自行车都属“大件”,更何况拖拉机,能拥有一辆拖拉机那可不是一般的有面子。但是,不能光因为面子就冲动,能挣钱才是硬道理。于是,他四处打听,当时购买1台大拖拉机得4万多元,旧的也得2万多元,一年作业两季,保守计算也可以赚上5000元,顺利的话差不多一年就能回本。面对如此大的诱惑,苏玉斌心潮澎湃,但想到6000元的购机款,发热的脑子逐渐冷静下来,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风险太大,而且放弃电工的工作他也舍不得。是安于现状,还是奋力一搏?苏玉斌陷入难以抉择的纠结矛盾中。思虑再三,苏玉斌还是选择了奋力一搏。他对父母和妻子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使他更加自信。当天,他筹借6000元买回了1台 1980年生产的铁牛-55型拖拉机,摩拳擦掌地准备大干一场。

挫折中磨练精湛的技艺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因为没经验,又太冲动,买车时只看了外表,而没有了解实际车况,拖拉机到手后在使用过程中总是问题不断,经常是干半天活,修一天车,这让一腔热血的苏玉斌非常沮丧,同时深感光会开车不会修根本不行。于是每次在师傅修理过程中,他都仔细观察,耐心请教,默默地在心里琢磨。一次大修后,他居然决定把刚修好的发动机全部拆卸开,自己试着独立完成组装、调试。说干就干,全部拆卸以后,一件一件观察,一样一样琢磨,牢记发动机的构造,揣摩发动机的原理,随后又按照记在心里的构造和方法把发动机安装调试好,一试车,竟然一点问题没有,那种成就感仿佛冬日暖阳,使备受打击的他重拾自信。“自那以后,修理拖拉机再也没有请过师傅”。苏玉斌满是自豪的语气背后是难以言表的心酸。

30年如一日,苏玉斌学习钻研的脚步从不停歇,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有技术他也不私藏,经常帮别人义务修车,一来二去长子县好多农机户都和他成了好朋友。有一年秋天,长治市农机公司刚卖出一个礼拜的旋耕机要求退货,理由是作业后地表有一溜浅沟,用户认为机具质量有问题。生产企业的技术代表找不到问题在哪里,双方僵持不下。于是,农机公司专程请苏玉斌到现场检查,苏玉斌仔细观察后指出,应该是作业时遇到树根或其他硬东西,主轴变形,导致作业后地表不平。现场更换主轴后,旋耕机作业正常,问题得到解决,农机手和农机公司纷纷拍手称赞,苏玉斌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了当地农机圈里的行家。

合作共赢才是硬道理

经营农机多年,苏玉斌不仅积攒了良好的口碑,作业市场也越来越大、活儿越来越多,尤其在河南焦作地区,地块大又集中,看着特别眼馋,但又实在吃不下,虽然有几个伙伴,但还是不够。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联合周边农机户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干一番大事业。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没场地,就是向政府申请也没有那么快。他等不得,遂将自己的两间房分出一间用作合作社的办公地点,自掏腰包购买了电脑、打印机、档案柜等办公用品,在农机部门同志帮助下于2012年8月注册成立了玉斌农机专业合作社。 随后又投入13万元,扩建机棚面积500平方米,改建修理厂棚150平方米,入社社员连年增加,作业能力不断增强。

合作社成立了,如何严把作业质量关,加强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2017年,合作社承担了长子县深松整地作业项目,苏玉斌组织社员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对作业质量提出严格要求,作业深度要达到30厘米以上,作业后“深、平、细、实”,无秸秆堆积,土壤细碎,没有漏耕,深浅一致,上实下虚。作业中,他更是严格把关,不达标就返工。最终,在年底验收时,一次性通过验收。苏玉斌还特别注重提高驾驶员的技术水平,经常组织学习讨论,多次组织社员参加新机具新技术演示会、培训会。经过学习锻炼,在2016年的全国农机手技术大赛中,玉斌合作社有2名成员荣获全国百强选手称号。

在苏玉斌的带领下,合作社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合作社拥有小型拖拉机8台,收割机5台,73.5千瓦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50台,各类配套农机具 150余台 (套) ,固定资产达到800多万元,年作业面积15万亩以上。合作社先后中标 长子县新增粮食产能秸秆还田项目,作业面积1.2万亩,项目总投资102万元,当年社 员因此项目人均增收4万元;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项目,作业面积2.4万亩, 项目投资48万元,为社员们带来丰厚的收益。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国家对农机一线“土专家”的高度重视,苏玉斌仿佛注入了“强心剂”,如今的他在农机振兴的道路上越干越有劲,在夯实农机作业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增收渠道和服务模式,不断拓宽产业链。一是开展燃油配送服务。鉴于拖拉机作业时往返加油费钱又误工,特别是在龙口夺食的关键时节,实在误不起。苏玉斌向石油公司申请购置了1台油灌车,以二级批发价为农机户开展燃油配送服务,实行全天候随叫随到。这样既方便了大家,也降低了成本,同时给合作社增加了收入,这几年,平均每年配送燃油约15万升,为农机户节约燃油成本约15万元,合作社增收3万余元 。二是实行“托管”服务。为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苏玉斌采取“托管”和“代耕”的方式,在综合农事服务方面大胆实践。目前,合作社托管耕地31250亩,管耕管种,每年为外出打工农户节约开支10万余元 ,增收3万余元。三是配种配肥。在保证品牌正、品种多、价格低的基础上,让农户自愿选择,仅化肥一项,每年的配额就达到100万元。


发布日期:2022-12-27 15:03:25 提交人:李仲秋 责任编辑:李仲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