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记载2022年度农机化发展概况,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撰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2022》,全文3万余字。已在协会公众号及网站分数部分陆续发布,今日刊发《白皮书》最后一部分。
11 农机手服务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加剧,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机手作为农业机械的操作者,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元素。2022年,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支持指导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正式成立农机手分会,提出“为农机使用者代言”的服务宗旨,致力于打通沟通壁垒,搭建农机行业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交流渠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突破固有思维,将“为农机使用者”服务作为协会发展新的目标。
农机手分会自成立后,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在重要农时发出致作业农机手的一封信,向广大机手提出安全生产倡议,做好个人健康防护,规范作业服务,提高机收质量。同时,安排专人值班,公布联系电话,通过微信群以及来信来电等形式,及时掌握机手诉求,收集汇总机手意见,对机手反映较多的问题及时进行解释说明,并向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反馈,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三夏”期间还自筹资金,购买防疫爱心包,在北京、河北、安徽、河南4个省份向机手免费发放。
通过微信工作群,组织开展“机手小课堂”活动,以短视频分享交流的方式,在机手之间组织机收减损技术讨论,征集减损做法,分享经验,发布节粮减损技术指导视频,受到机手欢迎。
拓展农机手视野,组织机手赴企业参观培训,近百人机手、维修工和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赴山东潍柴雷沃集团参观学习,探索农机生产者、销售者与使用者三者之间合作互利的服务方式,受到参与者广泛好评。
为深入了解当前“谁在种地”问题,列支专项资金,启动《种植业劳动力结构调研》项目,召开农机手联络工作研讨会,向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等省有关单位传达分析和识别农机手现状相关工作要求,部署启动调研项目。并在秋收期间克服疫情困难,先后赴北京市平谷区、顺义区等多个村镇开展调研,对当地基本情况、劳动力结构、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事服务组织以及目前制约当地农机化发展的困难和瓶颈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
截至目前,农机手分会自主发展在册会员外,还通过各省农机化协会等组织联系农机手,分会成员涉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陕西、吉林、黑龙江10个省份,初步探索建立起农机手服务网络,2023年协会将继续加强力量,扩大服务范围,与更多省份农机部门、企业联合,组织开展参观考察、学习培训等活动。
展望
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指出,要协同推进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加快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扩大短缺品种生产,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努力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在农机试验鉴定方面,2022年10月11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机鉴定工作提能力、优服务、保供给,有力支撑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是加快农机试验鉴定大纲制订。要适应新阶段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对照《农业机械分类标准》(NY/T1640-2021),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梳理农机鉴定大纲的缺项、弱项,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评价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加快制修订工作,补齐短板弱项。到2025年底,实现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所需机械的鉴定大纲全覆盖,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等领域生产所需机械的鉴定大纲基本健全。
二是增强鉴定供给服务能力。各鉴定机构要争取经费支持、加强能力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坚持依法依规、公正公开、突出重点、务实高效,加快建立健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信息互通、协调发展、能力完备的全国“一盘棋”农机鉴定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大数据库,推动全国农机鉴定信息互联互通。围绕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强化部省之间、省际之间农机鉴定机构协调配合,研究合作鉴定的措施和方式,积极开展合作互助,加快扩展提升农机鉴定服务能力。围绕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的短板弱项,以及急需部署农业生产一线的重点机具鉴定需求增强农机鉴定有效供给。
三是提升鉴定工作规范化水平。持续强化农机鉴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鉴定人员技术能力;加强对农机鉴定工作的监督管理。各农机鉴定机构要完善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过程管理,严控鉴定工作程序,加大对采信社会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结果审查力度,加强鉴定信息公开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加大获证产品证后监督力度,严厉查处与证书信息不一致等违规行为,维护好农机鉴定工作的权威性。
农机补贴政策持续优化,推动农机市场高质高效运行。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5亿元已提前下达。补贴政策将通过工厂条件审核、优机优补、农机应用补贴试点、补贴三合一全面实施、监管力度持续强化等多措并举,进一步彰显政策引领方向,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补贴监管力度将持续升级。近几年,大部分低质低价、大马拉小车产品逐步退出市场,行业环境得到了有效净化。2023年国四切换后,农机补贴监管力度将持续升级,促进行业向“智能、环保、舒适、高效”等方向快速升级,进一步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出口市场增幅或收窄。全球贸易政策环境日趋恶化,外贸风险增加。国际市场波动,技术性贸易措施频出、进口国外汇不足;新兴市场的货币贬值,汇率波动,汇率剪刀差导致资金损失等,也严重影响了农机的出口。随着制造成本的进一步上升、原材料涨价、环保成本增加、财务成本加重、产能过剩,利润空间压缩,致使农机出口产品行平均利润水平降低。我国农机企业针对市场进行研发的投入不足,技术、工艺和制造能力创新与突破缓慢,国内农机品牌资源聚焦不够,产品同质化严重, 难以形成我国农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保护存缺,导致各单元在技术研发投入上积极性不高。世界经济放缓,外部需求减弱。近年全球农机市场尤其是东盟、欧洲市场持续低迷,对中国农机企业外销的影响明显。东盟是中国农机的主销市场,连续几年,粮食价格回落明显,农民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中国农机在东盟的销售。政策性因素和要素成本上升影响,出口成本快速上升,增加了出口的难度。
2023年农机市场下行压力巨大,传统市场或下滑,新兴市场依然有较强的韧性。多数经销商并不看好2023年的市场。据调研显示,在1300多家典型经销商中,九成以上的经销商判断2023年的市场会下降或持平。其中,64.89%的经销商预测2023年市场会下降;20.06%的选项投给了“持平”;只有15.05%的经销商较为乐观,把“增长”作为预期
大中拖市场下行压力巨大。2022年因国四切换影响,部分用户提前购买国三机,部分经销商国三机库存高企,市场需求被提前透支。国四产品购机价格的上升、使用成本的增加,对油品品质要求更高,加之用户对国四产品缺乏了解,以及包括操作、维修、保养等诸多方面使用的难度提高,必然会出现市场观望心理,一定时间内将抑制市场需求的正常释放。单台补贴下降已经是近年补贴政策的基本走向,对市场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受排放升级、补贴政策调整及监管加强等,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主要头部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将从以往价格竞争逐步转化为企业实力的综合竞争。由于国四各马力段成本增加的差异以及技术路线的不同,产品需求结构也将发生变化,比如部分70马力、180马力需求或将回归至50马力、150-160马力。
播种机市场经过多年的高位运行,市场趋于饱和,刚性需求下降。播种机市场正处于成熟期,随着播种机械化水平提高,市场增量已接近天花板。尤其是东北免耕播种机市场,近几年在保护性耕种政策和补贴政策双重动力拉动下,增势强劲,市场饱和度明显提高。市场驱动力也由刚性转向更新,从更新周期规律看,今年播种机市场正处于更新低谷期。2023年或出现下滑。
三大粮食作物收获机或出现“两降一升”的特点。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市场在经历了2022年59.38%的大幅度增长后形成的“高地”,预计2023年出现市场下滑。与之情况相似的还有玉米收获机,去年同比稳健增长12.39%,2023年下降的概率也很大;履带式收获机在经历了去年较大幅度滑坡后,今年有望止跌回稳,出现小幅增长。青饲料收获机市场预计2023年出现滑坡。预计未来几年,薯类收获机市场前景向好。产品结构将继续沿着大型化方向加速,但基于我国薯类种植区域的广泛性,决定了适合丘陵山区且富有个性化的小型产品依然有较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从市场竞争看,竞争锁定产品品质,品牌影响力两大因素。
2023年,全国示范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000万亩,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加快推进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为持续增大示范推广面积做好机械化支撑保障。要分析比较技术和效益,在坚持高产种植模式前提下,探索农机农艺的平衡点,分区域形成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快专用机具鉴定检测,编制相关标准,持续引导生产企业改进熟化专用机具。
在市场需求带动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国产农机具在技术升级、制造技术、质量控制、工业设计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绩,初步改变了进口农机长期垄断高端市场的局面,多数机型及部分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制造取得一定进展,出现了若干新兴的龙头企业。当前,两个关系行业长远发展的研发方向分别是:一是农用柴油发动机高压共轨喷射技术、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技术、农机装备液压系统技术等核心技术;二是将农业机械与人工智能、北斗卫星导航、电力等清洁能源动力系统等方向相集成。当前,已有部分企业与科研单位联手尝试突破技术难题,自主集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取得更多自主研发成果。
农机服务主体有望更加职业化。农机化发展涉及农机、农艺、农地、农人四要素的有机协调发展问题。当前,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小的生产规模和机械化大生产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矛盾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二是在解决装备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机操作队伍。伴随未来高端智能农机的研发应用与作业服务的展开,对熟练掌握农机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后记
2022《白皮书》编写组参阅了大量行业公开发布的书籍、文件、重要会议讲稿、统计数据等资料,专心打磨、精益求精,突出特点特色,力求客观、准确反映行业的发展脉络、年度热点要点、有影响力的事件和取得的成就等,奋力打造成一本有史料价值的参考资料。
《中国农机化发展白皮书》是协会的一项公益性事业,是通过多方的努力完成的智库产品结晶,是服务行业、服务会员的途径。我们投入了相当的人力和财力,并为之坚持数年。《白皮书》得到了农机化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有关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也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前进动力。在此,衷心感谢编写组、各领导、专家的帮助。
2022《白皮书》将在中国农机化协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分章节陆续发布,欢迎大家关注阅览。
受水平、能力和时间所限,《2022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中一定有许多疏漏和错误,敬请界内同仁批评指正。
编写组组长:刘宪
副组长:王天辰
统 稿:谢静
成 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王祎娜 李英杰 李雪玲 张华光 张进龙 武广伟
林 立 赵 莹 耿楷敏 夏 明 徐 峰 桑春晓
曹光乔 常 春 谢 静
发布日期:2023-05-18 16:08:31 提交人:李仲秋 责任编辑:李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