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2020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三)
来源:
分享:

5.农机事故情况

2020年,全国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但农机违法违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全国累计报告道路外农机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均比2019年有所下降,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出现微增,农机安全生产领域隐患问题不容忽视。 

2020年,全国累计报告在国家等级公路以外的农机事故246起、死亡50人、受伤61人、直接经济损失583.28万元。与2019年相比,事故起数和受伤人数分别下降了29.9%和29.9%,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上升了2.04%和2.44%。其中:拖拉机事故116起、死亡23人、受伤24人,分别占比47.15%、46%和39.34%;联合收割机事故114起、死亡19人、受伤30人,分别占比46.34%、38%和49.18%。其他农业机械事故16起、死亡8人、受伤7人,分别占比6.5%、16%和11.48%。 

驾驶员操作失误是造成农机事故的主要原因,共计165起、死亡23人、受伤38人,分别占比67.07%、46%和62.3%。事故中存在违规行为的比例较高,其中涉及无证驾驶事故82起、死亡36人、受伤23人,分别占比33.33%、72%和37.7%;涉及无牌行驶的事故41起、死亡25人、受伤12人,分别占16.67%、50%和19.67%;涉及未年检的事故55起、死亡33人、受伤15人,分别占比22.36%、66%和24.59%。 

据公安部门统计,2020年,全国共接报拖拉机肇事造成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1660起,致640人死亡、1564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525.4万元。与2019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436起,下降20.8%;死亡人数减少175人,下降21.5%;受伤人数减少432人,下降21.6%;直接财产损失减少131.5万元,下降20%。报告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2起,同比减少4起。

全国拖拉机肇事造成的交通事故中,64.3%的肇事拖拉机没有号牌,所占比例较2019年增加8.3个百分点,其中广西、吉林、湖北、安徽、黑龙江等5省区无号牌拖拉机肇事最为突出,占全国总数的53.9%;17.6%的拖拉机驾驶人没有驾驶证,所占比例较去年下降19.4个百分点,其中吉林、广西、黑龙江、湖北、安徽、河南、新疆等7省区无证驾驶拖拉机肇事仍然突出,占全国总数的63.5%。除上述违法行为外,未按规定让行、违法会车、违法上道路行驶等肇事比例较高,分别占事故总量的17.6%、5.2%和5.2%。

中国农机化协会联合陕西农机安全协会举办了2020年农机安全作业劳动大竞赛。来自陕西、四川、河南、河北等16个省(市)的1113名机手参赛。比赛规模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跨区作业机手效益较去年普遍增加,作业中翻机、伤人事故明显减少。大赛联合中石油陕西销售分公司开展“惠农安全行”活动,给陕西省1.7万余名机手发放加油优惠卡。据统计,为机手节约油料费用600多万元。

6.农机工业与农机市场

2020年的农机市场没有因为疫情影响滑坡,反而走出低谷,逆势增长。从农机行业运行的基本面分析,呈现出两个突出特征。一是主营业务“转正”。2020年,农机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33.39亿元,同比小幅攀升7.81%。主营业务收入在经历了18年、19年“两连跌”后“转正”,说明农机市场驶入平稳的发展轨道。二是利润出现大幅度增长。累计实现利润123.54亿元,同比大幅度增长23.76%。利润增长原因:第一,经营转型;第二,去年形成的“洼地”;第三,企业运行质量提高,表现在财务、管理费用和亏损额同比增幅均出现负增长。

今年的农机市场在疫情影响下,触底反弹、高歌猛击。受疫情影响,今年农机市场的多数细分市场一度出现“断货”现象。譬如青饲料收获机市场、插秧机市场、玉米收获机市场、播种机市场等等。“断货”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农机市场爆发的突然性和火爆程度。生产企业基于过去几年市场的持续低迷,年初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出现低估,生产计划较为保守,以致市场骤然启动,临时组织生产为时已晚,直接影响产量和市场销售。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零部件供应不上。疫情形势下,许多零部件生产企业因原材料短缺,无法正常组织生产,这种被动局面直接传导至主机生产企业;二是劳动力无法返厂,导致一些企业无法按时复工;三是一些企业因疫情导致的物流不畅,产品无法送达终端,制约市场销售。

传统市场一改多年的低迷,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2020年累计销售各种大中拖、耕整地机械、联合收获机、播种机、插秧机、喷雾机械38.52万台、82.79万台、30.77万台、14.26万台、7.13万台、3.81万台,同比分别增长27.38%、18.39%、20.57%、28.7%、5.32%和18.64%。近年,一些新兴市场在国家补贴政策的推动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包括畜牧机械、水产养殖机械、排灌机械、打(压)捆机、秸秆粉碎还田机、薯类收获机、果蔬烘干设备等在内的各类细分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市场监控显示,2020年,薯类收获机市场销售8316台,同比增长73.79%;青饲料收获机市场销售6618台,同比增长91.66%,向大型高端机型过渡;打捆机市场销售3.63万台,同比增长17.86%;水产养殖机械销售15.82万台,同比增长62.42%;果蔬烘干机市场实现销售额10.03亿元,同比增长31.19%;采茶机市场销售1.68万台,同比增长51.08倍。棉花收获机连续多年出现大幅度增长,2020年增速虽然有所收窄,但进一步向大型高端打包式机型发展。

今年的饲料收获机械市场在各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呈现出齐头并进、精彩纷呈的热闹场景。青饲料收获机械、液压打包机械、捡拾打捆机械、玉米茎穗兼收机械四大饲料收获机械市场全线飘红。青饲料收获机市场销售6618台,同比增长91.66%。各类饲料收获机械主流品牌均出现大幅度攀升。

饲料收获机械市场大幅度增长主要源于以下因素。第一,更新拉动。青饲机更新周期较短,一般在1~2年;第二,收益高。多数用户1~2年即可收回成本;第三,补贴启动早。多数地区2月份启动补贴,同时规定,当年拿不到补贴,明年可延续补贴,并且补贴额不变;第四,项目促进。一些区域青饲料收获机项目资金明显增多;第五,疫情影响。受疫情影响,进口机械数量下降,为国产机械提供了机会;第六,畜牧业的拉动。近年,猪肉价格持续飙升,牛羊等畜牧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以补充猪肉之不足。同时,奶牛业也出现快速发展。

畜牧机械市场大幅度增长。各种畜牧机械销售16.39万台,同比增长139.99%。畜牧机械市场是朝阳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从发展环境和现状分析,第一,我国每年进口蛋白饲料原料8000多万吨,苜蓿干草146万吨,燕麦22万吨。全国20多亿头(只)食草畜禽每年缺乏优质饲草2亿吨以上,缺口巨大。第二,在养殖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上,我国草食畜牧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泌乳牛年单产水平要低2-3吨,肉牛和肉羊屠宰胴体重分别低约100公斤和10公斤,牛奶、牛肉、羊肉生产成本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一倍以上,严重影响了我国草食畜产品的竞争力。第三,市场空间大。我国牧草收获机械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割草机、搂草机保有量仅为美国的1%,打捆机保有量仅为美国的0.1%。第四,国内农业种植结构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转变的速度会加快,由于库存较大以及出于追求经济利益的考虑,后期农作物种植结构中粮食作物所占比例会逐渐降低,经济类作物、饲料作物占比会逐渐增加。

2020年市场呈现一些新的特点。第一,大众市场全线飘红,小众市场也出现大幅度攀升。第二,市场需求正呈现碎片化的特点。随着大众市场需求量下降和小众市场的崛起,其结果都直接或间接催生出农机市场需求的碎片化,减量提质成为2020年农机市场的新变化。第三,经济类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机械依然是市场的短板。在三大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之后,经济类作物的机械化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如蔬菜、棉花、油料和糖料的种植或收获环节,因其机械的复杂性,成为农机化的短板。第四,市场需求的小型化。与大型化并进的还有小型化,不少丘陵山区依然停留在人工作业为主的时代,推动丘陵山区机械化是我国农机化发展发展的重点,也是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也就决定了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机械将成为未来几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第五,高端智能化成为市场的亮点。不少企业推出无人驾驶的拖拉机、收获机等高端智能产品,开启了智能化农机的先河。

由于我国疫情控制好,农机生产恢复快,进出口市场不仅没有出现下滑,相反却逆势增长。因为疫情的影响,各国越来越意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一些国家对本国粮食出口采取限制措施,推高了国际粮价。在市场化影响下,海外农机的需求得到了释放。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农业机械按商品编码84种,其中主机产品63种,零部件21种),2020年我国农业机械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104亿美元,同比上涨9.5%。其中:出口88亿美元,同比上涨9.4%;进口17亿美元,同比上涨9.8%,农业机械贸易顺差71亿美元。

我国农机1月份出口8.9亿美元,同比增长6.6%。受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月份出口出现52.7%的降幅,3月份降幅减缓到17.1%。随着国内企业复工复产,4月份出口出现10.7%的增长。但随着海外疫情的爆发,5月份出口同比下滑9.4%,6月份出口转正,增长18%,7月增长12.4%,8月份出口快速增长至23.3%,9月增长26.9%,到10月-12月增幅分别达36.3%、46.2%和23.5%。从6月到12月中国农机出口实现了6个月持续快速的增长。

我国农机主要出口国别为美国、德国、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越南、日本、英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

农机市场需求正经历着大型、高端化变迁,它覆盖包括拖拉机、收获机、种植机械、畜牧机械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细分市场,成为市场十分突出的特征。首先,传统大众农机市场大型化、高端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大中型拖拉机和三大粮食作物收获机市场表现的尤为突出。如50马力以上的中拖和200马力以上大拖同比分别增长40.9%和75.65%,分别高于平均增幅17.34和52.09个百分点;占比分别提升了4.95和1.88个百分点。再如收获机,喂入量8㎏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同比增长22.16%,占比高达92.03%。喂入量66kg/s的履带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同比飙升615.6%,占比上升了36.39个百分点,4行玉米收获机同比增长21.15%,占比也达到了61.65%。其次,与大众市场同时出现的小众市场的大型、高端化趋势也表现的十分强烈。如薯类和棉花收获机、青饲料收获机、打捆机等,棉花收获机进一步向大型高端打包式机型发展,青饲料收获机逐渐向大型高端机型过渡。

农机市场虽大幅增长,但对经销商来说“温度”有点低。由于绝大多数经销商的商业模式与利润模式依然陈旧,虽然营业收入大幅度增长,纯利润率却偏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销商的艰难困境。在商业模式上,多数经销商未与时俱进,固守着传统的商业模式,基本围绕主机销售展开,通过销售主机,获取利润。提升服务水平,只是提升销售额的促销手段。在利润模式上,主要以农机销售为获利的单一手段,导致利润率低。调查中发现,多数经销商的毛利润率在5~8%。鲜有经销商把服务作为获取利润的主要方式去运营,服务仅为更好更多的销售农机的辅助手段。在经营产品的组合上,产品种类组合单一、雷同、缺乏创新;追求大品牌,排斥小品牌,低端客户流失,市场集中度分散;品牌单一的风险并没有引起品牌专营店的足够重视。

国产农机在技术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一些瓶颈被突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卡脖子技术依然较多,并成为制约农机产业升级的羁绊。首先,工业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高。其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整体滞后。再次,产业结构待改善,低端制造业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最后,专业人才数量欠缺。由此形成了我国农机在关键材料与核心工艺、关键核心技术、智能化技术三大领域与国外技术的较大差距。如动力换挡离合器摩擦片、动力换挡离合器活塞回位碟形弹簧、高性能传动带、电控液压悬挂提升技术、大功率拖拉机电控悬挂驱动桥技术、无级变速变量泵马达技术、非道路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技术/非道路用发动机燃油喷射技术、非道路用发动机电控技术、农机装备传感器关键核心技术、电控单元(控制器)关键核心技术、传感器高性能芯片等,这些卡脖子技术正成为制约我国农机智能制造、产品高端化的主要障碍。

7.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

丘陵山区涉及全国1400多个县、三成耕地面积、五成农村人口,因此丘陵山区对于保障全国农产品供给安全、全面实现小康、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等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农业机械化是在劳动力转移和老龄化背景下破局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路径,这一关键路径受到地形地貌的严重制约。因此,近年来,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田作业基本条件建设,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各级领导关注和重视。2018年国发42号文和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提出明确要求。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农业农村部印发《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指引》,成立全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专家组。2019年12月3日,在京召开了专家组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张桃林副部长在会议讲话中指出:成立专家组,总结推广国内外先进经验,具体承担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建设相关工作的技术指导、政策咨询、人员培训等任务,对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意见和我部有关工作部署,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他要求各位专家组成员珍惜荣誉,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学习调研,加强沟通协调,创新指导服务。

2020年,专家组按照“组织一次专项调研、编写一份研究报告、推选一批典型案例、建设一个宣传专栏、召开一次专家会议”的工作计划,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2020年8月,专家组成员分为四个组,分别赴山西、江西、广西、重庆和贵州开展了实地调研。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实地察看、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当地农田宜机化改造现状、体制机制、技术方案、改造成本等方面开展了全景式调研,进一步掌握我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进展,了解地方在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中的成效和做法,摸清各地推广应用宜机化改造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完成专项调研报告。

3月,专家组秘书长张宗毅研究员成立了研究报告课题组,在克服防疫困难,通过网络、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大量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整治资料,通过研究分析,完成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在农田整治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协作协同机制、资金投入构成和来源、田块及机耕道路建设标准规范、工作成效,分析了农田整治工作在其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重要推进作用,重点论述了其对我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的启示。

3月份,部农机化司印发《关于请报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情况及典型案例的函》,各涉及省份报送了工作情况,并推荐了34个案例,经专家组遴选,提出修改完善意见,最终确定第一批11个典型案例由部司发函推介。这些案例实施主体、技术方案、资金来源各有特色,坚持良地、良机、良法、良制配套,实现了农田、农机、农艺融合,有效破解了限制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促进了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具有很好的引领性、实用性、创新性、普适性。

4月,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开辟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宣传专栏”,开通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微信公众号,用于发布宜机化改造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文件,各地改造案例、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工作总结等学习交流材料。截至11月底,累计发布动态要闻、法规标准、交流园地等信息79条,点击量4428次;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新闻动态、学习交流、政策法规等信息40条,阅读量3255次。此外,专家组成员还在“今日头条”传播宜机化视频、发布宜机化相关原创文章,获得阅读量破万。宣传专栏及公众号的建设,为各地搭建了宜机化改造工作交流平台,开创了宜机化改造网络推广新格局,切实加大了宜机化改造工作推介宣传力度。

部农机鉴定总站、推广总站与重庆市农委及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举办了全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暨绿色农机化新技术现场演示交流活动。通过共同搭建平台,展示了先行先试省份农田宜机化改造取得的先进经验,直观展现了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的具体内容,生动科普、宣传与推广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扩大了影响面和推动力。

部分专家组成员参加了2020中国(重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展览会暨泵与电机展览会期间召开的2020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高峰论坛,在论坛上,专家组组长王桂显研究员及秘书长张宗毅研究员,以宜机化改造为主题,进行了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的汇报,为加快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建言献策。此次高峰论坛,是一次展示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在推动农机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1+N”工作成效的重要舞台。

开展标准规范研究。一是在农田建设管理司关于征求《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9-202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时,专家组提出相应宜机化改造技术指标和适宜农机化发展要求的意见建议21条;二是在《农田建设条例》征求意见时,提出宜机化相关建议;三是申报《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规范》制定项目。通过与高标准农田相关标准的衔接及制定结合不同区域特征和农机农田融合的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助推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

2020年,丘陵山区各省份有关部门也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支持投入,强化试点示范,积极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改善丘陵山区农机通行和作业基础条件,探索破解“有机不能用”端向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如重庆市近年来累计投入市级财政专项资金2.13亿元,并决定从2021年起,每年安排市级财政专项2亿元用于农田宜机化改造;山西省2020年准备利用有机旱作农业专项资金,开展5万亩试点;湖南省2020年拿出3000万元在15个县开展2.4万亩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工作;安徽省2020年安排10个县(市、区)开展试点;贵州省2020年也进行了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工作。此外,各省也纷纷出台了技术规范。如重庆先后制定了地方标准《丘陵山区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技术规范》《丘陵山区坡改梯宜机化土地整治技术规范》,拟发布的技术规范有《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缓坡改造技术规范》《农田宜机化改造后土壤机械化培肥技术规范》等,山西制定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技术规范(试行)》,湖南制定了《宜机化茶园建设 技术规程》《宜机化田土改造技术规程》,贵州制定了《500亩以上坝区农田建设工程 技术指南》,广西制定了《广西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技术规范》等。

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工作呈现出从一枝独秀向多点开花发展的局面,社会上对宜机化工作的认同程度越来越高。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周玲慧提出国家应支持南方丘陵冲垅田进行宜机化改造,她认为做好南方丘陵冲垅田便利农业机械作业改造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此外,农田宜机化在全国扶贫事业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完待续……

发布日期:2021-04-29 10:24:18 提交人:管理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