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
前 言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装备支撑作用。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农机化各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成就,为保障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如农机装备制造业的效益下滑,农机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农机化发展区域性不平衡依然存在等等。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为促进我国农机化工作健康发展,始终密切关注着我国农机化发展进程,充分发挥协会联系广泛、资源丰富的优势,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有关资料,咨询行业专家及业内人士,通过总结和梳理,编制了2016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以期与行业同仁共同分享。 发展综述 “十三五”开局之年,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有序展开,农业绿色发展大步迈进,现代农业建设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更加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农机化事业稳步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农业部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出台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意见,调减了“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了粮豆轮作和粮改饲试点范围;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推进了畜牧业结构调整;召开了奶业振兴大会,要以中国奶业20强为龙头引领奶业振兴;推进了渔业结构调整,出台了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指导意见,调整了养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突出了优质安全,调优了品质结构;加强了农产品品牌建设。 2016年畜牧机械化在产业规模、装备体系、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畜牧业健康发展、牧民就业与增收、生态良性循环提供了保障,创造了条件。为适应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要求,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畜牧分会开展系列调研组织工作,组织了系列活动,推动先进适用的成套工程装备、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装备技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政策带动与需求拉动的双重推动下,2016年农机总动力增长2.4%,达11.44亿千瓦,同比大中拖、联合收获机、插秧机、烘干机保有量增幅分别达到7.4%、8.2%、6.0%、19.5%,新增秸秆还田离田、固液分离、残膜回收等绿色环保机具18万台(套),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65%-66%,比“十二五”末期增长2-3个百分点。照此速度,在“十三五”末期,可出色完成规划中提出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的目标。全国首批28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工作也已取得明显成效。各项农机作业量稳中有升,丘陵山区机械化加快推进。从全国来看,一些节能环保的装备和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使用,如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精准施药、配方定位施肥、秸秆还田收贮、残膜回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粪便处理等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超出预期。 2016年农机装备制造业积极应对排放标准升级的新要求,多缸柴油机国二到国三转换顺利。农机产品供给质量进一步提升,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内企业陆续推出大马力、智能化、高性能拖拉机。烘干机、秸秆捡拾收集打捆机、青饲料收获机等得到用户欢迎。2016年主要农机产品产量有升有降,拖拉机和收获机等继续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年生产大型拖拉机62979台,下降18.92% ;生产中拖566914台,下降6.59% ;生产小拖1355299台,下降2.85;玉米收获机生产95033台,下降24.17%,背负式玉米机基本退出市场;饲料收获机械产量增长5.02%。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 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4516.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8%,增速进一步下滑,比全国机械行业收入增速低1.64个百分点;收入和利润增速均呈现乏力态势,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5.24亿元,增幅仅为1.39%,比全国机械行业利润增速低4.15个百分点,达到十年来的谷底,创近十年最低纪录。2016年,农机企业投资继续下滑,农机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0.19亿元,同比增长仅有2.44%,大大低于前几年。国家预算资金投入9.77亿元,同比增长了51.37%,政府对农机工业的资金支持持续增长。2016年国家发改委对动力换挡拖拉机、采棉机、高含水率玉米籽粒收获机等项目给予了较大支持。 2016年农机市场环境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机消费用户从2012年峰值的361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214万人;农机消费数量从2013年峰值的622万台套,下降到2016年的281万台套;农机产品单价从2013年的最低值6800元/台,上升到2016年的2.8万元/台;20%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消费了60%的农机产品。2016年,部分地区农机市场表现低迷,销售不旺;玉米收获机等产品销量大幅下滑;个别农机企业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行业在结构调整中遇到新的问题。 宏观经济“三期叠加”的效应在农机装备制造和流通业显现,投资回报率迅速下降,农业经营主体购买意愿和购买力保持低位,行业整体进入低潮曲线。预计全年增幅或将在7%左右。今后一个时期,个位数增长或将成为新常态。 新思路 新举措 新进展 2016年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十五个方面: ----若干重要规划、方案和计划罕见密集出台,改革力度大影响深远。2016年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的国字头文件集中出台的一年。2016年3月17日,国务院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将农业机械化纳入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建设500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对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行动纲领。机耕道路建设、科研基地、区域农机安全中心和农机合作组织的信息化建设以及大规模开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等也纳入国家相关规划重点内容。《“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规划》相继出台,加大农机科研、推广、作业补贴和农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机具“场库棚”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支持范围,这些决策部署和支持政策为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扩大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的通知》,规定自2016年5月1日起,免征涉及农机安全监理的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拖拉机号牌费、拖拉机行驶证费、拖拉机登记证费、拖拉机驾驶证费和拖拉机安全技术检验费。免征费用近10亿元。全面停止为“变型拖拉机”登记上牌,解决了一个老大难问题,促进了全国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好转。2016年,累计发生在国家等级公路以外的农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与上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下降。2016年在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脱钩的大背景下,具有探索意义的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工作平稳推进。陕西在87个县区发展互助会员3.71万名,筹集安全互助会费1280.39万元,承担风险保障达63亿多元。受理互保案件2837起(事故致伤429人,致死19人),其中拖拉机736起,收割机2087起,其它农机14起;省内1916起,省外921起。年底结案2482起,结案率87.49%,补偿支出808.83万元。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办而难办到的事情。填补了商业保险服务不到位的空白。但仍存在互助保险覆盖率不高,法规政策不配套,事故现场查勘定损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车辆、设备不足和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适应等问题,必须依靠建立新机制解决。在商业保险缺位的情况下,发展互助保险是农民规避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 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要求,2016年修订了《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农机试验鉴定机构部级鉴定能力认定实施细则》,完善推广鉴定规章制度,细化和规范能力认定工作,积极探索新产品鉴定途径。2016年修订并审定通过82项部级推广鉴定大纲,进一步强化了部级推广鉴定能力建设,确保了鉴定工作有效、有序、规范开展。各省也进一步推动大纲统一规范化管理,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建立了四省五站合作体系,共同修订省级鉴定大纲,大纲区域互认,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鉴定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推广鉴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投入使用,正式启用部级推广鉴定网上申报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创新了“互联网+推广鉴定”的管理方式,提高推广鉴定自动化和信息公开化水平,增加综合服务和监督管理的透明度。 地方政府及骨干农机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山东省连续第二年投入80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了67个农机装备研发项目,广东投入1000万元,搭建产学研试推平台。江苏投入1800万元,实施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三新工程”等,创新驱动发展正在成为农机化先行者的共识。 ——农机补贴政策精准度提高。2016年11月,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12项改革方案。会议指出,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坚持稳妥推进、渐进调整,要以现有补贴政策的改革完善为切入点,从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加快推动落实相关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强化耕地、草原、林业、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补贴政策,探索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高效节约用水等有效支持政策,把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上来。 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方案出台。2016年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部分省试点方案出台,明确技术先进、填补国产农机制造空白,具有重大科技进步、技术发明和集成创新特征,生产上急需、能够有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或能够显著提升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机械化水平的一批先进农机装备纳入补贴范围,体现了调整装备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作用。 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为推广应用符合环保标准的农业动力装备,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性能低的老旧机械创造了更为理想的政策环境。同时,从主管部门到生产、经销企业均加强了对机手的教育引导,加强机具保养和使用管理,农民对接受和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的积极性、自觉性有所提高。从全国来看,一些节能环保的装备和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使用,如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精准施药、配方定位施肥、秸秆还田收贮、残膜回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粪便处理等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超出预期。 2016年以来,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办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农机购置补贴确立绿色生态导向,福建、浙江和湖南开展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着力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2016年中央财政资金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36.45亿元,全国补贴购置农机具263万台套,其中新增秸秆还田离田、固液分离、残膜回收等绿色环保机具18万台(套)。受益农户230多万户,带动农户投入500多亿元。补贴方式和侧重点的变化,标志着农机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九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上议程。为保证粮棉油糖等主要作物的基本供给,农机化主管部门从补短板、降成本、提效益方面切入,定位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9大作物,聚焦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6个生产环节,明确提出把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作为“十三五”农机化重中之重的工作来布局。制定发布了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公布了首批28个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在全国新布局75个创建县。江苏、吉林、浙江以省政府名义发布整体推进全程机械化的意见,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正在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财政资金向深松整地、秸秆还田、马铃薯机收等重点发展环节倾斜,着力加强高效植保、农产品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探索完善了一批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主产区秸秆处理、高效植保、产地烘干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机装备在农业生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节能环保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提质增效、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得到充分关注。2016年农业绿色发展大步迈进——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45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农药使用量继续零增长,化肥使用量首次接近零增长,一些地方实现负增长,成绩令人振奋。 2016年,高效现代施药机械推广应用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全国大中型施药机械保有量达到27.8万台(套),不仅帮农民解决了打药这一最繁重的生产难题,大大提高了植保作业效率,也为推进农药零增长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6年农田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在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残膜回收机的使用率大大提升。2016年,国家大力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节水农业,新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成行、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超过0.53,全年农业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以内。 机械化综合利用成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全国各地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不断加大新技术、新机具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对农民购买秸秆还田离田机具努力做到应补尽补。2016年,全国新增秸秆粉碎还田机3万多台、秸秆捡拾打捆机近7000台。据测算,全国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将达7.1亿亩、捡拾打捆面积将达0.68亿亩,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1%。 经过多年攻关实践,各地形成了不同区域、作物、耕作制度的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路线模式、机具配套及操作规程,为减少秸秆露天焚烧、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产品结构调整效果显现,装备制造业形势依然严峻。2016年,我国工业生产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态势。但农机工业大而不强,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能过剩并存,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有待提升,结构性矛盾仍旧突出。据统计,中国消费者协会2016年共接到了农业机械方面投诉2611件,其中投诉质量问题1449件,农业机械质量难以让人满意。 农机装备制造业顺应农业改革的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具体产品上看,2016年产后加工和新兴领域农机产品产量显著增加,新产品对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全年生产粮食烘干机1.4万台,增长超过30%。青贮饲料收获机等增长也比较快,全年饲料收获机械产量增长5.02%;压捆机产值增长11.6%;零部件产量增长6.26%;农副食品加工机械产量增长11.98%。拖拉机产量在下降的同时,马力段却进一步上升,增长最快的依然是大马力拖拉机, 150马力大型拖拉机增速最快,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7公斤喂入量的横轴流谷物收获机一枝独秀,增速超过300%。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基本退出市场。水田机械产量有比较明显的增长。2016年骨干企业生产履带式水稻收获机10.56万台,增长29.58%。适应南方丘陵山区的小型水稻收获机出现比较快的增长。由于水稻秸秆处理的需求和用户的变化,2016年半喂入式水稻收获机也有明显的增长,产量同比增加了79.83%。水稻插秧机生产6万台,比上一年增长了11%。 ——农用柴油动力进入“国三”时代。根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第三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公告》,自2016年12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和销售的农业机械不得装用不符合第三阶段排放要求的柴油机。自此,中国农机工业全面进入“国三”时代。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实施“国三”排放标准,对减少农机产品在作业中污染物排放,提高空气质量形成共识。国三切换对于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而言,是产业调整和企业升级的大好机遇,压缩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产品技术进步、营销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对企业提出了新要求。发动机及主机生产企业积极落实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度过了排放标准切换的阵痛期,基本实现多缸发动机国二到国三的顺利切换,但单缸机切换举步维艰。从总体上看,2016的国二到国三对产品销量及服务方面产生一定影响,但基本没有耽误实施进程。环保绿色主题日益得到落实,产业收获了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 未完待续……
发布日期:2017-04-01 15:01:40 提交人:管理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